保定老街:一个历史街区的繁华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03:01 燕赵都市报

  东大街、西大街是保定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部分,作为当年最为繁华的城市中心,她承载了保定人太多关于古城的回忆。如今这条老街已经繁华落尽,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历史,被岁月湮没在了现代都市的规整和平淡中,只有那些遗存的青砖灰瓦上,依然保存着阅尽岁月沧桑的纹路。

  1西大街:只留下繁华背影的老街

  由于时日久远,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厚实凝重。沿街青砖灰瓦的建筑,用它的古色古香尽力挽留着曾经的辉煌。保定的西大街,没有钢筋水泥,没有布满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有的是二层楼高的民国韵味的建筑。

  从税务角开始,沿着青石板路一路向西,街两侧的建筑上都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广告招牌,将老建筑的民国风韵掩盖殆尽,只从招牌顶端露出的灰瓦上,才能分辨出这条街的独特之处。

  街上,除了刻章的店铺、修表的老店和照相馆,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每当有行人经过,总会有人热情地高声问着:“要自行车吗?进来看看吧!”

  “天华市场”的红色大牌楼被自行车的招牌挡了个正着。那个“老保定”记忆中的“老马号”早已经随光阴散去,繁荣早已不见踪影。牌楼下有几家小餐馆,门前的大锅腾腾地冒着热气,保定商场后身,工人们正在装卸货物。

  “稻香村”,这个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糕点铺依然在保定的西大街上固执地坚守着,扑鼻的糕点香味引人流连。黑底金字的招牌向世人宣称着她的古老,经过修缮的阁楼青砖红柱,飞檐上的雕梁画栋气势犹存。几十平方米的店面里摆满了造型各异的各式糕点,五六名顾客在选购着可心的糕点,几名服务员麻利地为客人们服务着。由于“稻香村”虽然依然固守着这块老阵地,同时也在各大商场的食品区开设了专柜,相比之下,老店的生意显得冷清了许多。

  红红绿绿的招牌中间,万宝堂药店的招牌和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形成了鲜明对比。据说这个字号的历史比“稻香村”还要久远,现在这个老店已经整修过多次了,目前它的子店已经遍布保定市的大街小巷。

  永华路向西的西大街,色调明显暗了许多。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牵引到了民国年代。门楣上依稀可辨的“天和楼”、“货栈”字迹,向世人昭示着这条老街当年的辉煌。

  2“老马号”:曾经密密麻麻的店铺们

  据老保定们介绍,西大街和现在的保定商场所在地,是当年保定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老马号”旧址上建起的保定商场,曾在2006年提出要再创“老马号”辉煌,一下子将老保定们的记忆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据保定著名的文物专家郭铮的考证,保定东、西大街形成在明末清初,最晚不过康熙年间,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商业的繁荣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

  芦汉铁路的通车和大批学堂的建立,使保定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应旅客和学生的需要,作为从火车站进入城内的惟一通道,东、西大街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渐渐地店铺林立,商业活动迅速发展起来。1918年,袁世凯政府任命曹锟为直隶督军,在保定设直隶督军署,保定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大批军阀、政客频繁往来,各省军政要员、达官显贵、豪绅巨贾为了巴结曹锟,也不远万里来到保定。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东、西大街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复苏。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服装店、茶叶店、药店、钟表店、首饰店、书店等竞相开张,各种消费性商店应有尽有。

  一大批二层楼房拔地而起,尤其是西大街,街面成了寸土寸金之地。1922年,全节堂和育婴堂在东、西大街添花牌楼后面建了两条简陋的南北街,租赁给商人做买卖,随着生意的兴隆,迅速发展成“济善”、“同义”、“两益”三个商场,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天华市场”,即老百姓俗称的“马号”。从此,形成了以此地段为中心的商业繁华区。

  当年,西大街和“马号”上,密密麻麻地全部是店铺,让人记忆犹新的有:隆昌的绸缎、玉麟的布、凌云的帽子、亚力的袜子、士宝斋的鞋等,还有文德堂的传书、本立斋和正大山房的文具。至于出售妇女常用的针线、梳篦、化妆品的摊铺和日用百货的摊位则到处可见。

  “当年的‘马号’相当于西大街南部的一个综合市场,不但货物充足,而且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样样齐全。”

  但是随着裕华路的开通,以东、西大街为商业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有所改变。此外,保定西郊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兴起,加速了东、西大街商业中心地位的动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东、西大街逐渐由商业中心变成了普通的街道。

  3老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

  对于老保定们来说,当年的西大街、“老马号”留下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欢笑和回忆。

  “德生堂的鱼骨非常奇妙!当年‘老马号’的新市场街北段路西,是座门面不大的德生堂中药店,在门前桌上摆放着我终生难忘的一件奇物,那就是一根很长、很完整的鱼骨,长约一米多,半圆弧形白色骨状,直径由粗变细大约有6厘米,用木架支放在露天,看得出经过了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如故。过往行人来到这里,几乎都要驻足观赏。”年过七十的李老先生说。

  当年的习俗,每逢春节前后,店铺都会挂上各色各样的灯笼,这些灯多用竹做构架,纸糊彩绘,巧手精制而成。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如有用三国、西游、红楼、杨家将等人物造型组合而成的走马灯,有上下左右分节摆动的龙灯,有特殊动物造型的工艺灯,如头部伸缩的龟灯、两腮张合的鱼灯、长须瞪目的虾灯,更多的是粉花绿叶的荷花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我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后,都会专门到西大街去看这些漂亮的灯笼,乐趣无穷啊!”

  西大街和“老马号”上的吃食也在老保定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益春楼的白肉罩火烧,当年真是风靡一时。冯玉祥年轻时曾经吃过,因为印象深刻,后来专门带着他手下的兵们去吃,出现了‘千人吃白肉罩火烧’的胜景!”退休干部陈伯涛老先生如是说。

  保定有一句民谚叫作:“白运章包包子,打对了点咧!”保定人把某人善于和某人合作共事,比作白运章包包子过程中“敲点儿”的声音,是那么和谐,那么得心应手。

  谈起白运章包子,李老先生绘声绘色:“十多个身穿白衣,头戴白色清真帽的工人围案操作,一手持馅尺,一手取皮儿,馅到皮儿上,一挤一个,速度飞快。另有工人边擀皮儿边用手杖‘敲点儿’……面杖从案上抓起,发出相碰之声,撒手放在案上,又发出颤击之响,竖起戳案,再发出第三种声音。于是:砰、嚓、砰砰嚓、砰砰嚓砰、嚓砰嚓、戳戳嚓、砰砰嚓、戳砰戳砰、嚓砰……”

  当年的济善商场西边有一条小街,那里有味道鲜美的各种小吃,如豆腐脑、炖羊肉、羊杂碎、牛百叶、烧饼、火烧、煎饼、回炉果子……吃食如此丰富,使那里成了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老保定们说,小时候,每每有了点什么“成绩”就会缠着大人带着到那里去打牙祭。

  4古城旧韵有望重现老街区

  经过多年的走访、调查、取证,陈伯涛老先生对保定的老街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在陈老的笔下,一条条已经消失的历史街区跃然纸上,保定古城的轮廓清晰可见。

  据陈老的考证,当年的“老马号”,北临西大街,东到保定商场东侧,往西包括现在直隶总督署东侧仿古建筑所在的位置。“老马号”依托西大街而兴起,与西大街一起成就了当年保定府商业的辉煌。

  1916年至1937年日寇入侵前,是西大街在历史上商业最繁荣的一个阶段。目前西大街保存下来的格局和历史风貌,也正是这一时期的风貌。但是陈老先生经过调查后告诉记者,目前西大街上的民国风貌的建筑,真正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只有十几栋了,其他的多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商铺的主人不断翻修建造的。

  据陈老介绍,当年的西大街上多为单层和双层的建筑,也正因为此,惟一的三层建筑被人们称作“第一楼”,可惜的是当年的“第一楼”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后人的杜撰。

  西大街上的建筑风格分为中式、西式、中西结合三种。因为“洋楼”居多,因此对于当时的保定人来说那里是保定的“门面”。“当时的街道比现在西大街的要窄,也正因如此,走在上面看两边的建筑,感觉非常地雄伟、气魄!”

  “前店后宅”是西大街上店铺的又一个鲜明的特点,好多大的铺面后身,有好几进院子,有货仓,也有住所。当年的协生印书局就是如此,紧邻街面是一座二层中式楼房,后边还有两进平房院。

  2003年,保定市对西大街进行了统一规划。“当时聘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这条街的修复、保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单调的自行车一条街……”陈老先生无奈地说。

  近日,记者从保定市建设局了解到,在工作计划中,2007年他们将结合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对西大街沿街立面景观进行整治。虽然目前具体的整治办法还没有出台,但是得知消息的很多“老保定”们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也有人表示,对此“不抱幻想”,也许是先前的古城改造让他们心凉吧。但对于被广告牌遮挡起来的西大街来说,这依然是个好消息。

  (本报驻保定记者:张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