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稀之年办“全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04:41 钱江晚报
在杭州彭埠镇敬老院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杭州仁爱托管中心”,30多个智力、精神残疾人在这里“全托”。这是个什么单位?三言两语还真说不清楚。不过,几年下来,这些智力、精神残疾人的亲属倒“总结”了几条:肥胖的变瘦了,瘦的变壮了;“哑巴”说话了,要打人的变文气了,“懒汉”会挣钞票了。这块牌子后面,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记一个为残疾人家庭解“身后之忧”的老人 ■本报通讯员 田中人 本报记者 戎国强 ■盼来“尚方宝剑” 早在2001年,杭州市的几位智力、精神残疾人的亲属凑在一起商量:自己的残疾孩子,眼前没有人照顾,将来自己去世后,谁来供养他们?要知道,智力、精神残疾人,是残疾人当中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群。如果有一个社会机构来管他们,家长就能放下“身后之忧”了。可这在当时还是一个空白。那么,能不能自己来办呢?其中一位智力、精神残疾人的亲属,已经退休的邵老师自己掏钱买了火车票,到北京等地的福利机构去取经,为开办托管机构做准备。在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指导下,邵老师等人又成立了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但开办托管机构的困难还是很大。2002年4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来浙江调研残疾人工作,在杭州与残疾人及亲属座谈,当面肯定了邵老师提出的办托管机构的想法,说可以用“民办公助”这个办法嘛。邵老师后来说邓朴方给了他“尚方宝剑”。从此,这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教师,走上了一条奔波之路。 先是找房子,邵老师等人先后到过转塘、笕桥、西湖区的杨梅岭村等,总有十多个地方。为了节省费用,大热天,他们舍不得坐有空调的出租车,不管路多远,都是坐公交车来去。最后,他们在彭埠镇敬老院租到了房子。 需要说明的是,邵老师自己的儿子残疾程度较轻,还能帮妻子管报刊亭,不需要入住托管中心。有人就问邵老师,你这样吃力又何必呢?邵老师说:“所有残疾人都是同命运的人。我的儿子不住进来,不等于我做的事跟他无关。如果我们的努力能促进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关爱,能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对我的孩子不一样有好处吗?” ■“讨”来的托管中心 找到了房子,装修要花钱。有关部门拨给的补贴不够,邵老师就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去讨,哪怕只讨到一两千块,邵老师也高兴得像发了财似的。 就这样,一个65岁的老人,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东奔西跑…… 房子装修好了,邵老师又去讨床铺,讨桌椅橱柜,讨的水平越来越高,后来还讨来了空调。邵老师上门讨过的单位有一大串:浙江长城建设集团、浙江水电学校、杭州东部软件园、杭州新型材料建筑设计院……他们被邵老师感动了,也对这个特殊的残疾人群体充满了同情。 装修完了一算账,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几万元补贴,残疾人亲友的捐助都用进去了,还欠装修单位材料费、人工费将近10万元。时任杭州市副市长、市慈善总会会长马时雍知道了,就从慈善总会拿出了8万元,邵老师又从别的单位讨了一些,填平了这个亏空。就这样,国内独此一家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托管中心就这样开张了,取名“仁爱托管中心”。 为了能把托管中心维持下去,邵老师精打细算过日子。当初邵老师外出考察、取经,花了1000多元住宿费、交通费,邵老师不肯报销;托管中心办起来的第一年,邵老师一分钱报酬也不拿,经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成员的说服,邵老师从第二年开始拿“工资”了:650元,是所有工作人员中较低的。 ■“仁爱”创造了奇迹 有精神障碍的大雄(本文残疾人均用化名)30多岁了,生活不能自理,连大小便也管不住。托管中心就对他实行“人盯人”,负责照看他的工作人员不时问他要不要上厕所,他不回答,只好过一会儿就带他上一次厕所,三个月后,他终于会自己上厕所了。父母来托管中心,看到儿子的变化,流着泪说:“我们父母都做不到的,你们做到了!” 50多岁的阿娟病退后,心情郁闷,很少说话,整天躺在床上发呆。家人因忙于工作、生意,也没怎么在意。后来阿娟甚至失去部分记忆,连自己家里人都不认识了。家人才觉得事情严重,把她送到“托管中心”。托管中心的集体生活,解除了阿娟的孤独,上课、做操、劳动,有规律的起居,工作人员有意与她聊天……半年后,阿娟开始说话了,后来会帮别人洗衣服了。家里人来托管中心看她,她竟然会向工作人员作介绍!家人又惊又喜,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为祝贺阿娟的康复,她的儿媳妇特地邀集亲戚,到酒楼里摆了一桌。 小安有精神疾患,进托管中心前,整天在外游荡,只有吃饭、睡觉才回家,家人送他来托管中心,是为了有个地方“关”他。托管中心看他手脚还灵活,就让他多做体育锻炼,带他到附近的夏衍中学操场上教他跑步、跳高、跳远。小安一跑到沙坑边上,就停了下来,不敢往里跳。工作人员就跳给他看,还在沙坑蹦跳几下,让他知道没有危险;但他还是不敢跳,“教练”只好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跳,最终把他“骗”进了沙坑……去年上海举行特奥会国际邀请赛,小安代表杭州去参加比赛,脖子上挂着田径银牌、铜牌回来了!他的跳远照片还刊登在《文汇报》上。他妈妈给托管中心送来锦旗,还带小安回东北老家去探望他舅舅,让亲友一起分享喜悦。现在,小安会认字、写字,还会制作绢花、糊信封。他妈妈说,儿子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这些事情,对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要让这些精神、智力有残障的人有一点点进步,都要付出无数艰辛。邵老师不仅为托管中心的生存东奔西跑,还和工作人员一起忙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记者采访邵老师时,他好几次强调,事情是大家做的,不要写我一个人。那些帮助过托管中心的单位、有关领导,邵老师都记得清清楚楚。 ■爱心是治疗绝招 邵老师退休前是教政治课的,他通过自学、向人请教如何护理精神、智力残疾人。 为了“哄”这些病人参加体育锻炼和劳动制作,他用奖励的办法激励他们,还给他们发“工资”。工作人员与患者阿根聊天,他说自己一生只能在医院度过,没有前途,心情很悲观。邵老师就叫他当寝室长,他打扫寝室卫生,叫室友按时起床,做得很像样,就给他评上“先进”。现在他整天笑嘻嘻的,好像换了一个人。 五十岁的阿生在家从不干活,到托管中心一年后,学会了糊信封,得了20多元“工资”。中心把他姐姐请来,她表扬弟弟说:“我阿弟有生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赚到了钱!”从此工场间成了阿生最喜欢去的地方,经常问工作人员要事情做。 用爱心、耐心对待智力、精神有残障的人,一天两天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几年里头每天每时都这么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仁爱托管中心的员工们做到了。来这里托管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很多都是连大小便都不能自己料理的,有的一天要换好几次衣服裤子,工作人员总是不厌其烦给他们擦身子、洗脏污的衣物。 有一次,托管人员韩某发病,炊事员黄师傅没留意,被他打了一个耳光。韩某的父母知道了,心里过意不去,买了苹果香蕉来给黄师傅陪不是。黄师傅说,这不能怪他,他本来就是有疾病才到这里来的。黄师傅让他们把水果拿回去,他们放下水果跑了。第二天,黄师傅用这些苹果香蕉做了水果羹,给托管人员当点心。 ■想找个大一点的房子 渐渐地,知道仁爱托管中心的人多起来了,有从浙江省内的宁波、嘉兴、黄岩等地来参观取经的,有香港、大连等地的同类慈善机构来参观交流的。2004年5月,中残联组织的采访团前来采访报道…… 邵老师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春节,年初一一大早,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带着市里的干部来到托管中心。王书记握着邵老师的手说:“你做的事情,本应由我们政府来做的!以后你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我好了!”邵老师说,当时听王书记这样说,他心里一热。市委书记说这句话,说明杭州的残疾人事业大有希望。果然,去年年底,杭州市在确定2007年要办的20件实事时,把建设公办的智残人托管中心排进去了。这是让邵老师最高兴的,因为困难残疾人的终身托养终于有了希望,很多家庭可以放下“身后之忧”这个沉重的精神负担了。 去年,杭州市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会被中残联评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仁爱托管中心”残疾人托养方式被省残联有关部门称为“杭州模式”。 在各种来参观的人当中,邵老师最怕接待智力、残疾人的亲属,因为他们想把自己家里的病人送到这里来;有的甚至第一次来就把人也带来了。可是仁爱托管中心床位有限。拒绝他们吧,实在不忍心,收下来吧,让他睡在哪里? 于是,邵老师又开始跑来跑去找地方了。前几天,邵老师刚刚去过滨江区的长河镇、余杭区的良渚。听说野生动物园那边有房子,邵老师又准备往富阳跑一趟。他想找一个独门独院的房子,可以住下50多个人,有教室、工场间、活动室,有户外活动场地,而且租金还不能太高。邵老师说,因为省、市残联等部门每年都拨给几万元,差不多可以收支平衡。但是,支出稍微大一点,他们就受不了。所以他平时有空就要算账,看超支了没有。不过,邵老师的“私家车”还是有了改善: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 邵老师成天在外面忙,他的老伴很理解他,支持他,从来没有抱怨。最近看到邵老师又东奔西跑找新地方,老伴忍不住问他:“你已经70多岁了,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邵老师一下呆住了,回答不出来。因为他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最着急的只有一件事:找一处大一点的房子,多收几个人,帮那些无助的家庭分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