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相关链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08:02 扬子晚报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已全文刊发于新华日报2007年1月27日A1版),在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和广大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讲话中涉及到一些具有江苏特色的发展思路、举措的专门表述,记者对其丰富内涵和提出背景作了追溯,特附注如下,以飨读者。

  1、江苏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2003年上半年,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在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研、参照国家部委研究成果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并经当年7月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这是全国首家制订的省级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个大类,共有18项25条指标,既有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业、社保、住房、恩格尔系数等民生指标,还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指标,森林覆盖率、环境质量等生态指标,社会治安满意度、城乡居民依法自治率等政治文明指标。其中核心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这个指标体系对全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考核作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就是到2010年左右要以省为单位实现这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四优先”。即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江苏的省情特点,李源潮同志在2005年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的“三优先”方针。2005年底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在制订江苏“

十一五”规划建议时,根据中央关于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江苏资源匮乏的实际,又确定了节约优先的方针,从而将“三优先”拓展为“四优先”。这是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明导向、工作重点和创新实践,富民优先是江苏发展的目标取向,科教优先是江苏发展的战略选择,环保优先是江苏发展的价值取舍,节约优先是江苏发展的现实出路。近两年省委、省政府对落实“四优先”方针先后作出了专门部署。

  3、“五个统筹”。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提出了“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路径。

  4、“五个兼顾”。针对一段时期改革发展中利益矛盾多发的情况,省委在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若干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并于2005年初集中概括为“五个兼顾”,即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这“五个兼顾”原则提出后,中央领导同志在有关讲话中加以了肯定和引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确立了“五个兼顾”原则,并将建立以“五个兼顾”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作为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5、“三化”带“三农”。根据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结合江苏实际,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这是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简称为 “三化”带“三农”。

  6、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2006年8月召开的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从农民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而目前又能做的实事做起,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即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500万农民大转移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三清”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体工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十大工程”作为江苏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进行了集中阐述。

  7、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在全面完成2003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等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初又提出了办好农村道路通达、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健康、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等“新五件实事”,进一步改善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中,包含了“新五件实事”的内容。

  8、“四沿”产业带。即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产业带。建设“四沿”产业带是江苏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和主要抓手,将构成全省生产力总体布局的主骨架。自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先后对新一轮沿江开发、沿东陇海线开发作出了规划部署,并对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2005年11月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把“三沿”开发进一步拓展为“四沿”开发。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对沿海开发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9、“三个相应增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随经济发展相应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应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幅度同步”。根据省党代会报告精神,去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落实“三个相应增长”的分配政策,即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相应增长。

  10、“五大载体”。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省委提出要实行“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方针,“重在建设”的主要举措,就是把我省陆续开展的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建设,作为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大实践载体,形成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11、“三有四保”。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省相继提出要保证江苏的每个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逐步解决好困难家庭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确保江苏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江苏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在此基础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又进一步加以完善,明确提出了“三有四保”的要求,即江苏每个城乡居民都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患病者得到基本医疗救助,确保诉讼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这是省委对全省人民群众作出的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