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失百年,明孝陵棂星门昨复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08:33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周扬天宇 【金陵晚报报道】可能很多南京市民并不知道,南京人引以为豪的明孝陵其实一直缺少一座大门,那座大门就是一百多年前毁于战火的、进入皇陵的第一道门——棂星门。 昨天,棂星门又重新矗立在孝陵神道之上,而梅花山下的孙权终于又有门可守了。 神仙葫芦吊装棂星门 一边是现代化的大型起重机械,一边是古老传统的“神仙葫芦”;一边是单打独斗的起重机操作员,一边是四个可以熟练操作“神仙葫芦”吊起重物的技工……横跨两边的是一块重达数吨的新仿制的棂星门构件。 昨天下午,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吊装棂星门上的大型石质构件,像这种构件重的有8吨左右,轻的也有数百公斤。所有构件都是依靠相互之间的榫卯准确地固定在一起的,据现场的文物专家介绍,有的构件之间仅靠十厘米的榫头固定,制作和吊装的难度都很大。 下午5点钟左右,棂星门的最后一块大型石质构件吊装完毕,而所有的吊装工作则计划在6点半之前结束。 看着已经初具雄姿的棂星门,记者仿佛又回到了600年前的大明王朝。这个正对神道的棂星门仿木结构形式,三门六柱,面阔20.61米,高7.60米,三门并排,彰显着明代初年的质朴与厚重。最后,还将在3个门之间用红色木结构矮墙连接,琉璃瓦覆顶。 窦村石匠接手祖先活计 窦村,一个曾经被金陵晚报重点报道过的江宁石匠之村,在棂星门的复原中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原来,600多年前,朱元璋定都南京。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大批石匠,让他们在青龙山开采青石,并在城墙、皇宫、孝陵等工地上现场雕成需要的石构件,如今明孝陵的明代石构件基本都是出自这些石匠之手。 而如今,复原棂星门的匠人们正是当年修建明孝陵的石匠的后代。“这次重修棂星门,我们一共来了6个人,花费半年多的时间。”负责重新复制棂星门的窦村石匠张勇志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在制作石质构件时,已经开始借助电动工具了。不过,像须弥座下的缠枝纹或波浪纹等依然要靠纯手工制作。 复原棂星门,不但在制作上追求600年前的工艺,就连石料都是从明代皇家位于青龙山的采石场上采来的。张勇志告诉记者,他们采回来的原石最重的有数十吨。 考古为复原提供依据 对于复原棂星门的工程,中山陵园管理局做了多年的调查考证工作。早在200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考古部门就对棂星门做了一定程度的考察。 “当时主要是为了了解棂星门基础部分的结构。”一直负责棂星门考古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称,通过考古基本确定了棂星门基础部分的实际尺寸。 但这对于复原棂星门来说还是不够的。于是去年6月,在对神道翁仲路的环境整治时,贺云翱教授又仔细对棂星门及其周边地带进行了考察。结果,出土了一批棂星门上残留下来的“零件”,包括五彩琉璃构件、滴水、瓦当、平口条、石柱头、石柱身等重要遗物。 尤其是一段方形石柱身的发现,结束了长期以来棂星门到底是石构还是木构的争论,使得复原的想法得以实施。 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 明孝陵是目前有迹可循的、最早的在帝陵使用棂星门这一制度的皇家陵园,北京十三陵的棂星门制度正是由此而起的。 “但是,棂星门最终毁于战火之中,而且很可能是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山陵园管理局宣教处处长廖锦汉告诉记者,在清朝早期的史料中曾提及棂星门,而民国时的《明孝陵志》中,则记载着同治三年棂星门己列为维修项目。 由此可以推断,棂星门被毁是在清早期到同治三年之间,专家认为,很可能是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中了。 孙权再度守门报恩 明孝陵的石象路、翁仲路都是绕梅花山而行的。据说,当年朱元璋在营造孝陵时曾有工程负责人员请示,孝陵正对着孙权墓,是否应该将孙权墓移走。朱元璋则钦佩孙权是个有作为的好汉,不忍毁其陵墓,便将其留下为自己看守孝陵的大门。 那座大门正是棂星门。看来,事隔百年之后,孙权又可以以守门的方式报答朱元璋的恩情了。 (编辑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