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工戴全明的浙江参政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08:29 大河网-大河报

  

河南农民工戴全明的浙江参政之路
    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慈善之星”,从“慈善之星”到居委会委员,从居委会委员到市人大会“旁听生”,从市人大会“旁听生”到人大代表,河南农民戴全明在第二故乡浙江宁波的打工之路,看似平常,却非同寻常。说平常,是因为戴全明的打工之路与数以亿计的外出务工人员并无二致;说非同寻常,是因为他不仅是目前河南唯一一名在外务工人员当选为人大代表的,而且在宁波,也是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外来务工人员。

  农民工成了人大代表

  虽然目前他还不知道议案究竟该如何写,但在他看来,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1月24日,宁波,小雨,专为房屋补漏的河南农民工戴全明正在宁波一家

医院的楼顶忙碌着。记者的频频来访,显然打乱了他的工作计划。“刚刚接了一家电视台的电话,他们也要过来采访,我真不知道能不能应付得了,还有好多活儿排队等着干呢!”戴全明一身油污,一个劲儿向记者憨笑着抱怨,“从当上人大代表后,咋就那么多记者要来采访我呢?”

  这些日子,除了接受媒体采访,戴全明还要接受区里组织的人大代表培训班,晚上回到家里,还要抽空看材料学习:“已经培训好几天了,下星期准备去街道看看,得准备议案的事儿了。”

  虽然目前他还不知道议案究竟该如何写,但在他看来,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培训班上的发言稿中,戴全明这样写道:“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收获着未来的希望,我正成为宁波的一分子,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和第二故乡的人民团结一道,共同努力,为宁波的政治精神文明作出贡献。回顾我来宁波的创业经历,我感慨万千,喜看今天的荣誉,我无比自豪,展望宁波未来5年的发展前景,我信心百倍。作为全市外来务工者的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人大代表职责,为政府与外来务工者起到纽带作用。”

  “这还是儿子帮我修改的,儿子比我有文采多了。”戴全明挠着头笑着说,言语中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充满自豪。

  从农民到农民工

  “建筑工地也都一派火热。我当时心想,有这么多建筑工地,就不愁找不到防水的活儿。”

  1961年出生的戴全明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苗湾镇代关庙村。戴全明6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兄弟五个中,他是老小,全靠母亲一个人把他们拉扯长大。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求学的戴全明选择了上县城的卫校,可一年没上完,又为生活费犯愁的他不得不远赴山西打工,后又辗转到湖北、湖南等地。

  在外打工期间,戴全明跟着老乡很快学会了一手防水补漏的技术:“这可是我们平舆的特色,我们县还有着‘防水之乡’的美誉呢!”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县有一位当兵的,在部队被领导派去修理漏水的营房,结果练就了一门防水补漏的手艺。复员回乡后,以此为生,逐渐生意兴隆,于是亲朋好友四邻八舍拜他为师,最后竟成为整个县的一个品牌行业。”

  1993年,戴全明独自一人背个行李卷来到宁波:“那时候的宁波,整体上还是一片脏、乱、差的面貌,但

城市规划和建设已经拉开帷幕,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信国际大酒店正在建造着,其他建筑工地也都一派火热。我当时心想,有这么多建筑工地,就不愁找不到防水的活儿。”

  刚来宁波的戴全明把自己的第一站设在了江东北路的林家社区,花50元钱租下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简易房。骑辆破自行车,戴全明开始了在宁波的创业。

  从农民工到居委会委员

  靠着对宁波人的一片赤诚,靠着自己一手过硬的防水补漏技术,戴全明在宁波扎下了根。

  戴全明的创业史刚开始书写得并不顺利,当地人对这位河南汉子并不信任。他只得骑着自行车一户户敲门自荐,有时一个月也接不了几个活儿,戴全明有时甚至还要为生活费犯愁,经常为买两把挂面的钱而着急。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他所居住的林家社区居委会的房子漏水了,戴全明得知后主动要求上门维修,他拍着胸脯保证:“我如果修得不好,不要钱,等修好了,下雨天不漏水了再给我钱。”居委会的房子修好后,果然不再漏水了。此后,戴全明差不多就成了这个社区的“专用修理工”,哪家哪户房屋出现漏水,戴全明的身影就会及时出现在哪里。很多时候,他都是义务干活——因为费时不多,或者所用材料不多,或者对方家庭困难,他都分文不收。有时人家过意不去请他吃顿饭,或送他两包烟,他都坚决拒绝。没过多久,社区里的1000多户居民差不多都成了他的老熟人,大家碰到他老远都会跟他打招呼,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戴师傅”。戴师傅的好名声还得益于他的实诚,因为刚开始创业,本来就挣不到啥钱,再加上他的义务工又特别多,所以有时候他经常会为进料钱而犯愁。

  有一次,在购买防水材料时钱不够,商店就让他先把东西拿去,所欠的600元钱过几天再还。600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戴全明非常感激,在约定还款的当天,他从林家社区来到位于人民路和环城北路交叉口的建筑材料商店时,已是晚上8点多,店早就关门了。戴全明敲开门,店主人惊讶他如此诚实守信,端茶倒水非请他坐会儿再走。

  从此以后,戴全明再来这个店里买东西不仅价格便宜,有钱没钱都随时可以提货,店老板还成了他的义务宣传员,戴全明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没过多久,他就自己开了家小公司,还特意从老家招来了几名帮手。

  2000年的一场台风,让江北区政府一幢楼的楼顶排水管堵塞,积水难下,顶层办公室发生渗漏。物管科科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电话打到戴全明那儿,戴全明接到电话,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冒着雨出发了。

  赶到之后,架好梯子,打开天窗,爬到楼顶上,楼顶的积水已没过膝盖。戴全明鞋子一脱,着水摸到排水管道前,用手一点点地抠。也不知抠了多长时间,伴随着“哗”的一声,堵塞的水管畅通了,而戴全明早已成了“落汤鸡”。

  随着回头客的日渐增多,戴全明的活儿越揽越多。这期间,他把妻子和儿女也都接到了宁波。

  2002年11月13日下午,江东林家社区居委会的几个工作人员正准备把前几天募集的“慈善一日捐”的善款交到街道办事处。这时,急匆匆赶回来的戴全明说:“我这里还有2000元,请一起交上去吧!”

  几天前,他就曾把自己准备买手机的1000元钱投进募捐箱。回到家告诉妻子后,妻子嫌他捐得太少,就又凑了2000元赶紧送来。

  自从宁波开展“慈善一日捐”以来,戴全明每年都是这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累计捐款已超过万元。2003年,戴全明获得了宁波市“慈善之星”的称号。2004年,戴全明又获得了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者”的称号。

  “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就是靠着对宁波人的一片赤诚,靠着自己一手过硬的防水补漏技术,戴全明在宁波扎下了根,也赢得了顾客及当地居民的信任。

  2004年,戴全明自己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以75.6%的得票率,被推选为林家社区居委会委员。

  从委员到人代会“旁听生”

  他经常在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疾苦,并及时通过居委会帮他们解决问题。

  戴全明的好名声给他帮了大忙,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越来越多。

  先是居委会给他配备了一间办公室,虽然是几个人一块儿办公,但整洁的房间,宽敞的办公桌,以及门口挂着的“外来务工者之家”、“流动党员办公室”等牌子,仍然让戴全明激动不已:“比我当时租住的大杂院好多了,更主要的是每天到办公室都有报纸看。”

  戴全明在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社区的卫生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当时的林家社区外来人口有5000多人,戴全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得干好,绝不能让人说闲话。”

  为了搞好社区的卫生,他把自己家的一辆三轮车贡献出来专门拉垃圾;为了摸清外来人员的情况,他经常在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及时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疾苦,并及时通过居委会帮他们解决问题。

  2006年2月16日,戴全明起得特别早,妻子特意从箱底拿出一套崭新的西服。对着镜子,戴全明很认真地“打扮”了一番:雪白的衬衫,鲜红的领带,这让戴全明看上去精神了许多:“我去喝人家喜酒时也没穿戴这么整齐过。”

  原来,他这是要去参加宁波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旁听,这套西服还是他2004年为参加市城乡建委组织的高级防水工的考试特意买的,考试时穿过一次,这是第二次穿——当然,这也是他衣柜中唯一的一套西服。

  得知当年人代会非本市户口公民也可以申请旁听之后,戴全明开始报名,他想通过旁听的方式参与第二故乡的政治生活。在40多份申请中,只有他的请求得到了市人代会秘书处的同意。“没想到我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旁听宁波市人代会的第一人。”戴全明笑着说。

  虽然3天的人大会,戴全明只旁听了一天——他当时一个人坐在旁听席上:“后两天都是电视台跟着我采访,到家里,到我干活儿的地方,他们当时问我最大的想法是啥?我实话实说:‘想成为真正的人大代表,不再坐在旁听席上,然后替外来务工人员多说些话。’”

  从“旁听生”到人大代表

  “戴全明能当上人大代表,也在情理之中,这跟他平时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不无关系。”

  戴全明的愿望很快便实现了。2007年1月8日,是江东区明楼街道办事处林家社区选举的日子,戴全明是该社区的3名候选人之一。

  选举结果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戴全明竟然得了1501票,要知道,这个社区的居民不到2000人。“我们信任老戴,他办事儿我们放心,我们全家六口人全投他的票。”家住林家社区的57岁居民俞秀定见到记者夸起戴全明来没个完,“我是看着老戴在这一片慢慢扎下根的。刚来时他租的就是我家的房子,谁家的房子漏水了,都是他帮忙修的,给钱也不要,后来他搬走了,邻居们都还想他哩。”

  “戴全明能当上人大代表也在情理之中,这跟他平时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不无关系。”林家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汪爱萍说,“好多事儿本来跟他不搭嘎(没有关系的意思),可他都积极参与,比如晚上巡逻、募捐等,他比我们这些专职的工作人员有时做的工作还要多呢。”

  “下星期我准备带他一块下到社区里去走访。他自己有些想法,主要是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林家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雪珍是与戴全明一起当选人大代表的,张雪珍很想让戴全明提一些有关外来务工人员这方面的议案,她这几天一直在查找有关资料,并多次与戴全明沟通,希望能通过他的议案,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单位无法解决的问题。

  1月27日,戴全明抽空又去了趟明楼街道办事处,找人大联络员吴幼娟去领他的人大代表胸卡。说起戴全明当选人大代表的事儿,吴幼娟坦言:“这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我们街道所有辖区都在搞‘一个社区一个特色’工作,林家社区正好搞的是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块,戴全明正好又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典型,所以经过民意调查,最终决定了戴全明的候选人资格。接下来的投票选举完全是公开透明的。”

  离人大会召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戴全明有些着急了,这位在宁波打工已经14个年头的中原汉子会时不时在干活的空隙里摸出口袋内的小笔记本,一遍遍观看他记下的议案提纲:“(1)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免借读费;(2)外来工集体宿舍改造;(3)就业同工同酬;(4)外来务工者节日;(5)曙光公交站点改造……一共10项,其中6项与外来务工人员有关。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就是要把农民变为城里人。亿万农民工并非城市的匆匆过客,他们是建设生力军,同样也是城市的主人翁。为农民工代言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农民工——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农民工期待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共权力平台上也需要播放出农民工的原声带。”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孙津预测说,“再过10年,农民问题就会转变为农民工问题,也就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引出的流动就业群体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应该而且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声音。”

  □记者朱长振文通讯员倪海兰图

  本报记者采访戴全明(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