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花瓶委员”之异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05:59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1月31日下午,广东省政协举办了新委员培训班,吴小莉等16名委员因故缺席,事前已请假。广东省政协秘书长杨懂表示,委员中确实有人把“政协委员”当花环、当标签,当“ 挂名委员 ” ,他认为“这些请假的理由并不充分”。(2月1日《信息时报》)

  这几乎成了一种现象。早在去年,巩俐连续两年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新闻,也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去年的全国政协大会,就有220人缺席,其中有168人连假都不请。

  “花瓶委员”的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委员的身份异化成了一种荣誉和利益的象征。以巩俐、吴小莉为例,也许他们委员身份的获得,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以及为民众利益代言的愿望;她们本身并不想参政议政,而仅仅是在自己的行业做出特殊成就时,作为一种荣誉或奖励而被“授予”。这种“授予”,不可避免存在“拉郎配”现象。

  客观地说,单向度地谴责这些明星委员缺乏“责任感”,缺乏公共精神,也是有失厚道的。毕竟这种委员身份可能并非他们自己“争取”。所以,有网民建议,既然巩俐、吴小莉既不合适、又不情愿当委员,那干脆不如把这稀缺珍贵的名额让给农民工算了。

  笔者以为,对于“花瓶委员”显然应该有一个明确说法了。用以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实现“尸位素餐者,请你离开”,当然是必须的。去年,广东省以“辞职”方式取消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胡佳等28名省政协委员的做法值得效仿。当然,反思如何更好地实现代表委员人民选,则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石敬涛 (山东 职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