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河南信阳的禁酒令为何能够奏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06:00 光明网
倪洋军

  徐桂兰是信阳市纪委一名公职人员,1月23日中午,她去参加朋友婚礼时,一桌人都没有喝喜酒,都改喝茶了,这在酒风很盛的信阳市倒是件新鲜事。徐桂兰并非滴酒不沾,而是因为今年1月1日信阳市下发了“禁酒令”:所有公职人员工作日中午不能饮酒,违者就地免职。(2007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新闻转自《大河报》)

  “禁酒令”,作为一项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干部形象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各地屡发屡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相反,像河南信阳市酒宴上不喝酒改喝茶,倒成了一件新鲜事。为什么有些地方“禁酒令”有禁不止,而在信阳却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呢?

  一是有了就地免职的“红线”。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禁酒令之所以难以奏效,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禁酒令的约束力不够,仅仅是原则性地说工作日不得饮酒,没有“一经发现就地免职”这样的“红线”。既然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禁酒令”也就变成了口头上说说、文件上提提而已,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有了公职人员工作日中午喝酒就地免职这条铁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谁又会拿自己的“乌纱帽”开玩笑呢?作风问题无小事,谁犯了,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键是要看你的令是不是“严格”。

  二是有了先斩后奏的“宝剑”。那些年里看旧戏,忠奸剧斗,势成水火,忠臣常常落在下风,皇帝也昏庸,就在忠臣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一柄尚方宝剑赫然出匣,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昏君气沮,奸臣授首。台下观众人心大快,千百颗悬着的激愤的心得到安慰。尚方宝剑成了平民百姓对正义和忠良的寄托与期待。在以天授神权对不法不天的斗争中,尚方宝剑焕发出神奇的光彩。在今天,虽然没有了“尚方宝剑”,但是有了可以先斩后奏的“宝剑”,还是对一些明知故犯的人员有一定威慑作用的。试想,如果河南信阳没有督查组对违反禁令的人员,可以“先斩后奏”,处理后再汇报,还可公开曝光的“特权”,不知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三是有了互相理解的“氛围”。其实,禁酒令并不是河南信阳的首创,但是,一些地方禁酒令只是公职人员挂在嘴上的一句戒律,并没有真正入心、践行,甚至在酒桌熵会有人拿“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流”的思想来麻痹自己和别人,谁冒然不喝酒说不定还会招来白眼。而在河南信阳,当徐桂兰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时,立即有人提议,“今天还是工作日,徐大姐中午不能喝酒,我们今天就改喝茶了。”婚宴正式开始后,和她同桌的宾客,都以茶代酒,表达对新人的祝福。有了这种互相谅解的“氛围”,还愁“有令不行”吗?

  四是有了明查暗访的“绝招”。政策的制定者是人,而执行者依然是人,是人总会存在“侥幸心理”。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布控紧密,严格执法,就不怕“逮”不着你。河南信阳市委给每个督查小组配备了一辆公务用车和三件“法宝”——摄像机、录音笔、酒精测试仪,为明查暗访提供了必备条件。只要证据确凿,还怕你抵赖不成?督查组组长刘桂荣说,其实督查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整谁,只是一种监督手段。督查组外出督查,没有固定时间,明察暗访,让公职人员时刻感觉到有人监督,不敢违规。

  公职人员工作日喝酒不但伤身体,还容易误事,影响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但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有禁不止,而在河南信阳却能将“禁酒令”落到实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一番吗?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言。办事讲认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河南信阳的成功做法,再一次证明了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唯有“动真碰硬”,才能奏效。但愿河南信阳的这一作风能够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否则“昙花一现”,是不会留下太久的“芳香”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