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不在就业率之“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08:32 红网

  浙江人大代表建议就业率低专业停招一年。“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重,政府应该尽快从源头介入,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在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吴雷廷建议我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行“三个适度挂钩”制度,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作出适当调整,对于需求一般、就业率低的专业应从招生总量上适当减少或停招。(2月4日《今日早报》)

  “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不算是新鲜的说法,2006年底国家教育部就提出“要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进行适度硬挂钩”。但问题是这个提法一直倍受舆论诟病,在当下高校“就业率”概念自由裁量、“就业率”数字注水不断的现实图景下,到最后,真正“就业率低”的怕也只剩下人文社会类的那些文、史、哲类长线专业和难以一下子“兑现”物质财富的理工类基础科学。但设若真在“就业率”的刚性尺子下裁掉了这些传承历史、延续文明、丰盈社会的专业,“大学”还能称之为大学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oCo柏林格有句名言:“1520年以来,全世界只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学。大学依靠梦想、希望生存下去--这就是大学的历史。”这和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价值旨归如出一辙。在“就业率第一”的短线投资下,中国高教离诺贝尔、离大师学者的距离怕只会越来越远了。客观地说,在教育产业化这个口水辩题的浸淫下,市场规则对高教生态的濡染未必都是洪水猛兽,高等教育也不能、不应一味清高地回避安身立命的烟火命题。但,在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危像”急火攻心的时刻,应该保持对高等教育起码的敬畏与清醒:一是“大学”不是“技校”,不能把培养产业工人的全部责任等价交换地、急功近利地背负到大学的肩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其裁减所谓“低就业率”的大学专业,还不如以最大的诚意关注一下嗷嗷待哺的中国职业教育;二是中国时下高教就业困境不是靠“裁减低就业率专业”就能拯救得了的,“就业”起码是一个经济问题,职位供求关系不是靠一边倒地压缩需求就能高枕无忧的,我们当年兴致勃勃地“扩招”和“市场化”走向下的摊子,不能悖谬地靠紊乱高教发展自身规律来收拾。别忘了,只按专业的冷热度程度去配置高教资源,结果还是一个怪圈:既培养不出多少高水平的人才,且等到四年后找工作的时候大家的专业都一样“火热”,不还是一样“供过于求”?

  “大学”之“大”不在“就业率之大”,而在于“梦想之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般的话语背后,我们也一贯地看到干涉大学办学自主权,漠视大学身份定位、特色定位的“过度行政干预”的中国高校特色。譬如基础产业的农业不能完全跳“市场化”舞蹈一样,“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不仅不现实,更是有悖大学精神。还是请掌握、或影响决策话语权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慎提“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吧。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