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匪河南话一相逢,便胜却歧视无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09:56 信息时报

  “郭德纲在赵本山主演的贺岁大片《落叶归根》中扮演劫匪说河南话,被网友发帖指其侮辱河南人”(《现代快报》2月5日),这让笔者想起了前一阵子广州网友“维尼仔”发帖呼吁抵制北方方言的新闻。如果说呼吁抵制北方方言代表着一种狂妄的自我优越感和排他精神,深层的背景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那么劫匪河南话一相逢,便胜却歧视无数——这样的思维逻辑则同样狭隘偏激。

  郭德纲为什么偏要操持一口蹩脚河南话说台词,难道说着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天津话去打劫,喜剧效果就会有所损减?这是纯粹出于制造幽默效果的艺术创作需要,还是别有用心恶意中伤?这当然值得探讨。别人都说普通话,偏让一个反面人物说方言,是否在将省籍作为一个犯罪特征来强调,是否会在受众的心理层面上把某个反面角色与特定人群、地域等作直接或间接联系,让他们形成一种舆论和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认为河南人违法犯罪者多?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然而,我们是在讨论反面角色讲方言是不是一个问题,是否涉嫌歧视、触犯社会禁忌。而不是自己主动帮“劫匪”和“河南话”建立心理联系,在先入为主地断定这就是对持该种方言的人民的不尊重的前提下来争辩我们态度应该如何。郭德纲扮演的劫匪说河南话,跟某地派出所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在其辖区内存在“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前提下、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显然不同。劫匪说河南话,不应该是河南人的逆鳞,触碰不得——河南人啥时候变得这么不自信和矫情了?

  范伟在《天下无贼》里饰演的那个说东北话的结巴胖劫匪形象深入人心,《疯狂的石头》里黑皮等小偷说的也是山东话,假如依照发帖者的逻辑推而广之,东北人、山东人、甚至结巴等群体早已应该群起而声讨之。既然口口声声要找策划“歧视”的“罪魁祸首”算账,何以矛头不是直接对准主创人员(编剧、导演等),而是要严正声讨郭德纲?如此偏离靶心,总不会是因为其体积大目标明显较易命中。

  既然以反对地域歧视为主题,发帖者为什么不更多地关注这部片子反映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工的遭遇)呢?要知道,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三农问题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外出务工者多违法犯罪者的比例也高,是导致社会上一些人对河南籍人抱有歧视态度的直接原因。

  抓住一个小细节就乱扣帽子,声讨地域歧视的帖子无疑师出无名,底气不足。泱泱大省,何以如此敏感?不免让人联想到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运动——在传播等公共领域中努力修正具有歧视性的语言表述。而他们的做法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了,譬如把近视、远视或失明的人,叫作“视觉受到挑战”;头发稀疏人士则是“头发受到损害”……

  缺乏幽默感的上纲上线等于自曝其短。美国的“PC”守则中,大脑有障碍被称为“拥有不同能力”。这种明显的“网特贴”(特征在于挑起争端挑拨离间),显然也“拥有不同能力”。太把这个帖子当回事,不知道的还以为河南人就是这么神经过敏、心胸狭窄的。有句话说得好,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过度的自我保护,自树藩篱,随时随地以一副哭哭啼啼的受害者形象“对号入座”,跟地域歧视一样,带来的后果是变相分割社会团结性。

  在地域歧视现象并非鲜见的情况下,依据中国国情,是否也有需要建立一套类似美国的“PC”的传播守则,这种讨论已经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话题。笔者更担心的是,在名噪一时的“禁播方言剧”已经告一段落之时,下达这个禁令的某个职能部门会不失时机的跳出来,再次阐释上述措施创造更和谐氛围的必要性,以免与推行普通话,推广全民族共同语言的大命题和大趋势相悖。而这种一视同仁的“PC”做法,对于言论自由无疑是一种损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