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被娱乐化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00:24 红网

  前几日,余秋雨接受采访,声明自己不是“作家”,说什么身份是个“圈套”。

  秋雨先生在文坛红火了许多个年头,一本本畅销书高居榜首,甚至成为“作家首富”,没人怀疑过他是“著名作家”。不知哪一天,秋雨先生感觉不自由了,或者是“作家”称号让其不自由了,便要坚辞“作家称号”。

  时至今日,秋雨先生名也有了书也出版几本,且销路一直不错,曾经三番五次搁笔退出文坛,既然退出文坛,便学陶潜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下喝酒赏菊,该是怎样的神仙生活。很久不见动作的余先生,在季羡林请辞国学大师等三顶桂冠、还其自由身的二十余日后,秋雨先生便发出坚辞“作家称号”、不作套中人要做自由人的呼声,要自由的语气与季老何其相似,很有与季老相提并论的味道,这难道是与季老的南北呼应?

  有评论家断言,余的行为,有拔高自身形象的作用,“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有事半功倍效果。毋庸置疑,余的辞,未放弃写作未退出作协,便有炒作与作秀嫌疑。

  季先生的请辞,赢得叫好声声。人们看到的是先生的谦抑与清醒;而以写“大散文”著称的秋雨先生提出的“请辞”作家称号,让人感觉矫情又做作。“作家”称号怎么辞,放弃写作?那就放弃好了。沉默之后,便不会被人记起。退出作协?却未见行动,这不免让人怀疑其用心与诚意了。

  我们相信,秋雨先生深谙文化批评的威力与价值所在,在沉寂一段时间后,余需要被人提起,可惜“青歌赛”不能一年举办几次,要想让人关注,是要费些思量的。那些所谓的评论家们每天不是静观这坛那坛所谓的腕儿们的风吹草动而闻风而动么?眼见得余大师有话要说,那些“大散文评论家”的开骂越猛烈,余先生会越高兴的。不是“批余浪潮”现在正猛烈着吗?评论家们,恐怕你们中了余的“圈套”。

  余貌似谦虚的解除“圈套”之举,实则暗藏了重重“圈套”:是有新书面市?是对“作家”称号的泛滥的鄙视?还是感觉自己够得到“国学大师”称号,向季老项背靠拢?

  不知余秋雨先生“请辞作家”是否受季先生“请辞桂冠”的启发,二者的“请辞”形同而实殊。季老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桂冠,有一定高度,而余先生既是作协会员又有书在热卖,“请辞作家称号”显得滑稽又可笑,被人怀疑“作秀”“哗众取宠”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他为何冒遭口水或口诛笔伐的风险而“坚辞”呢?秋雨先生难道是常在娱乐圈走动被传染了炒作弊病?

  难怪人们说现在的文学圈与娱乐圈界限模糊,享有如此盛名的秋雨先生的“请辞”也便像娱乐圈的走台,以引起八方关注,难道是想再掀“余”热?这种总想被人关注的行为使得一些所谓的作家们不惜尊严,要么裸奔,要么傍富婆,要么挂牌牌当街乞讨,真让这些人把文学的颜面丢尽了,才惹得一些人大呼文学死了,才让所谓的文学不景气,才让人们一提文学而大摇其头,说文学在逐渐没落。

  现在的文学充斥着浮躁与喧嚣,已面临被娱乐化。不是“余秋雨请辞作家称号”在各媒体的娱乐版出现么?,不知这是文化大师余秋雨的悲哀还是荣幸。让人心中不禁一痛,为余秋雨,为文学的被娱乐化。

  不是沉寂多年的王朔也突然走到台前,以粗口谩骂“80后”,难道是为其网络书的热读而加温?王朔扬言其网络书要狂赚几百万,好一个痞子,好一个狂人!

  文学走向娱乐化,其精神内涵和本质意义日见稀薄,对于余秋雨、王朔等,其行为被冠以炒作或作秀,是借文学博个人声名,是挟文学以掳取更大资本。

  娱乐时代的文学的娱乐化呀,不说也罢!

稿源:红网 作者:梅逸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