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才华的学生都去了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00:24 红网

  温家宝总理2月4日在参观东北师范大学时说:“国家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2月6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里,温家宝总理用了两个“最”字。一是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二是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这令我想起了一个问题,这些年最有才华的大学毕业生,现在都去了哪里?

  一个县一中的校长告诉我,他所在的学校,近10年中高考成绩排前100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报考师范。而且大学毕业以后,这些学生也没有一个再回到县里。还有一个北京某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介绍,他们班共40个人,毕业之后,有38人留在了北京,只有2人到其他省会城市工作。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目标是:“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镇一间房。”更有甚者公开放言:“即便让我当县长,我也决不去基层。”

  那么,“最优秀”和“最有才华”的大学毕业生,到底都去了哪里?首先是争着去当公务员。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些职位的报名和录取比例,竟然达到几千分之一。其次是岗位体面、待遇丰厚、工作清闲并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际权力的事业单位。另外就是大型国企和外企。我认识的两个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最近都和外企签了约,其中一个年薪40万元,一个年薪20万元。现在很多“最优秀”和“最有才华”的毕业生目标都很明确,想做官,就进机关;想挣钱,就去大企业;想出成果,就到研究所。

  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造成的结果。人人都说人民教师光荣,但除了到教师节能戴一朵大红花以外,又“光荣”在哪里?同一个班同一天走出校门的师范毕业生,凡是改了行、当了官的,大都是出有车、住有楼、吃有鱼、喝有酒,说请客就请客,说旅游就旅游。再看那些老师,有些人已经四五十岁了,别说飞机,连火车都没有坐过。即便同样花钱参加一些喜宴,也被安排坐在下席。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落后地区,优秀的学生不再回来,回来的学生不再优秀。于是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教师的素质越来越低,学生的成绩也越来越差。

  由此我想起孟子在《尽心上》中说过的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这样三件事: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负责对其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有的人以升官为乐,有的人以发财为乐,有的人以吃喝为乐,有的人以游玩为乐。而孟子呢?却以“当老师”为乐。

  我们当然希望“最优秀”和“最有才华”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但只靠“空口”,又很难让人家心服口服。因为他们可能要问:“你愿意去当老师吗?你愿意你的儿子或女儿去当老师吗?”可见,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而且需要各级领导热爱和重视教育事业,带头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民教师。

稿源:红网 作者:汪金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