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建议建立代表建议评估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00:05 红网

  这几日,各省都在召开“两会”。开“两会”本是件神圣、庄严的事情,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参政议政、行使权力的主要渠道。但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消息看,会议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甚至连基本的会议纪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海南省发出了“紧急通知”严肃整顿会风,主要原因是代表缺席会议多,而在云南的会议上,出现了场外聊天、打电话、出勤率降低、参会不发言等令人失望的现象。(200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人大代表在会场上表现不佳,只不过是其履行职责不够的集中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看关键还在于人大代表的综合素质不高,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当然,也不能排除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在办理代表建议时重回复、轻落实,挫伤了代表的积极性。

  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在办理代表建议时“虚晃一枪”,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承办单位思想不正、作风不实,不是踏踏实实抓落实,而是轰轰烈烈走过场,存在着应付的现象;二是建议的质量不高,不切合实际,没有多少可操作性,承办单位只能“空对空”。

  建议为啥质量不高?关键还是代表素质不高。部分代表把当选当作一项荣誉,而不是代表选民行使权力,他们很少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常识和运作机制,很少知道自身的职责,让这样的代表来提建议,质量是可想而知的。还有的代表,看问题不够全面,只知道站在自身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立场上提建议,局限性大。还有的代表,对参政的认识不够,不能够投入时间和精力搞调研、集民意,要么想当然,要么瞎应付,这样的建议同样是隔靴搔痒。

  因此,有必要建立代表建议评估机制,从提高建议的质量着手,来提高人大会议的质量,提高代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开性。

  通过科学的机制对建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估分析,指出其合理之处、存在不足以及实施这一建议的条件和困难,可以有效沟通人大代表和建议承办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代表们了解建议办理的情况及其原因,以便及时跟踪建议的落实情况,防止“挂空档”。即使由于条件不成熟致使建议无法落实,代表们也能够理解,避免一个建议连续提几年这样的不正常情况的出现,避免挫伤人大代表参政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开性,因为对建议评估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决策验证的过程,公开的评估,既可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又有利于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社会各界实施监督。建议评估机制的设立,还有利于提高人大代表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履行职责,提出更加贴近民意、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建议。

稿源:红网 作者:庾向荣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