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书院:灌口教育的辉煌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15:13 海峡网-厦门晚报

  灌口镇镇长吴吉堂说,灌口之所以成为古镇,其中重要一点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人文底蕴的积累和形成离不开260年书院文化的精心化育、薪火相传。他表示,灌口将把这些人文精神挖掘出来,把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化为动力,助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凤山书院时期

  (乾隆十一年即1746年-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

  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山长(也称院长)主持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和科举制度相适应的四书五经等。书院的后期,培养了不少的能人志士,如黄志信、庄尊贤、陈少瀛、庄佑南、肖甸邦等人。

  二、凤山小学堂时期

  (宣统元年即1909年-1911年)

  1909年,灌口知名人士陈瓞臣在同乡会的资助下,将凤山书院改为同安县第一所近代学校:凤山小学堂,并亲任校长。凤山小学堂开近代教育风气之先,庄依瓦、陈瓞臣、庄尊贤、陈延香等辛亥革命的志士都在这里活动过。

  三、凤山学校时期

  (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1918年)

  1912年,凤山小学堂改为凤山学校,学校只有三个班级。1916年学校派代表参加霞阳学生运动会的各项比赛,获优异成绩,得到海澄县政府奖励的“尚武精神”横匾,名声大振。学校由三个班级发展到七个班级。1918年,凤山学校改为私办公助的学校。

  四、灌口小学时期

  (1919年-1936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1919年,凤山小学改为公立学校,并取名灌口小学,采用现代教育的“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声名鹊起,远播角美、东孚、后溪等地。到1923年,学校已经发展到8个班级,灌口小学成为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

  五、灌口中心小学时期

  第一时期(1937年-解放初期)

  1937年春,灌口小学由于办学成绩显著,被同安县立为县第三中心小学,即灌口中心小学。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新起点。但由于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学校办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时期(1950年-1965年)

  解放后,灌口中心小学迎来了鼎盛的发展时期。自1950年开始,学校走上了正常办学的道路,1951年,学校隆重地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1956年,学校附设初中班,1958年以后,学校的规模扩大,并迁移到现在的校址,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5人、14个教学班。1959年,学校成立党支部,并被评为厦门市红旗学校。1960年,学校荣列省106所重点小学之一,成为全省教育战线有名的一面红旗。

  第三时期(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动乱,同样使灌口中心小学成为“重灾区”。1967年,学校被迫停止执行原来的教学计划,所有的学生,不分年级一律学习毛主席语录,学校成立公社教育革命小组。部分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被无端地扣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自1971年起,小学实行五年制教育。

  第四时期(1977年-2005年)

  1977年,学校进行了调整改革,1979年恢复中心小学的领导机构。1988年,学校筹款36万元,建起了有22间教室的教学楼,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六、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2006年8月)

  2006年8月,“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正式挂牌,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此,这所学校的视野更为开阔、实力更为雄厚,校园面积30亩,设有48个班级。目前,学校正朝着“努力创建厦门岛外一流小学”的办学目标前进。

  汪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