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表扬报道为何被封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00:14 红网

  一个帖子日前被各大网站和论坛反复转载,帖子中称:连日来,湖北沙洋县委办在全县范围收缴12月23日《农民日报》。收缴这天的报纸是因为《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委书记黄爱国》一文。因刊登表扬稿,报纸被封杀,这在全国属首例。(2月9日《青年周末》)

  尽管当地政府部门否认收缴报纸一事,但记者却间接印证了“政府部门按照县委办的要求上交报纸”这一事实。显然,在黄爱国被成功塑造成“新时期焦裕禄”前,收缴表扬稿一事已经成了更大的新闻。怀着强烈的好奇,我查看了那篇表扬稿原文。遗憾的是,我实在无法将之顺利读完,阅读感觉正如许多网友所形容的“太肉麻了,受不了”。

  其实,并非惟独这篇表扬稿如此,相反,表扬稿的“肉麻”几乎是一个通病,而且由来已久。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很多表扬稿简直无法卒读,人们不得不怀疑那是不是领导请枪手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歌功颂德报告。实际上,表扬稿的真正读者恐怕也不多,看一眼肉麻的标题或者肉麻的开篇,就已经很少有人能继续津津有味地阅读,更不谈被感动得涕流满面了。那么,表扬报道为何这么肉麻呢?

  人无完人,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当我们的眼睛居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人”时,记者应该有基本的职业警惕:如果不是被报道对象欺骗了,那一定是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这只能说明,自己对人物认识的还不够全面,仓促成文只会误导大众。反之亦然,当我们的眼睛居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丝毫优点的“坏人”时,记者也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报道是否做到了应有的公允。

  当然,这些只是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但是,表扬报道如此肉麻仅仅只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吗?换个角度,如果写作技巧十分精熟,表扬报道又会怎么样呢?一个贪官是否可以通过精熟的写作技巧,被“包装”成清廉的榜样?当我们认识到贪官的真面目后,再看那篇写得一点不肉麻的表扬稿,是不是会感觉更肉麻?站在这个角度,进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记者写出楷模”的树典型模式本身恐怕就是荒诞的。

  在“记者写出楷模”模式下,楷模是否成其为楷模,完全取决于记者手中的一支笔:写得好就是楷模,写不好就成了“肉麻典型”,乃至被误认为“雇枪手的伪君子”。由记者来决定一个时代的楷模,这无疑是危险而且极其不公平的:很多虚荣者有可能获得滥竽充数的机会,而更多真正的楷模将默默无闻一辈子。

  真正的楷模所释放出来的“楷模效应”,不应该也不可能仅被记者发觉到,而不被周围的百姓体验到;相反,首先体验到的只能是周围的人民,再由这些受益者波及到新闻触须灵敏的记者那里。因此,一定程度上,真正需要记者去报道的不是“记者眼中的楷模”,而是“百姓眼中的楷模”。楷模不应该是记者写出来,而应该是百姓讲述出来的,记者所要完成的只是一个转述的工作。试想,连本地百姓都感动不了,怎么可能感动读者?这个意义上,感动记者是次要的,感动百姓才是重要的。只有转述“百姓眼中的楷模”,楷模才能真正活起来,表扬稿才不至于那么肉麻。相反,“记者写出楷模”式的表扬稿总是难免肉麻的。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