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生30多年如一日好事做了一火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02:51 燕赵都市报

  本报驻衡水记者李海菊 通讯员张庆友

  20多年前,孙明生被人称为“活雷锋”。20多年后,这位在桃城区财政局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依然是一位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活雷锋”,他先后多次被评为衡水市双十佳文明市民、桃城区职工劳模、桃城区模范共产党员。

  ■评剧团小学员的“好爸爸”

  那是20年前。每天下班后,孙明生都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奔向单位职工宿舍,一边给孩子补功课,一边忙着准备午饭。近两个月的时间,孙明生天天带着这个小男孩,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

  原来,这个小家伙是单位对面评剧团里的小学员。那时,孙明生在单位的伙房工作,每天负责买菜做饭,闲暇时,他常到评剧团里转转。那时,评剧团经常下乡演出,新招来的小学员无人看管,孙明生便把照顾小学员吃住、学习的重担揽了下来。每到放假,孙明生还骑自行车把孩子送回老家。几年下来,孙明生义务照顾了好几位评剧团的小学员。

  ■废品收购站的“淘宝人”

  “再破旧的东西也有它的用处。”这是孙明生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有时间就到废品收购站转悠,废铁片啦、螺丝啦、塑胶门帘啦……把他认为还能用的东西低价买回来。

  单位的锅炉水泵出现了故障,单位要请人修,工钱、零件少说也得六七千元。孙明生找到了锅炉工,拿来从废品收购站低价买回的螺丝、铁丝、铁片等等,几天下来,锅炉修好了,却没动单位一分钱。其他诸如,同事电动车的车座坏了,他用“淘”来的铁片,把车座固定得牢牢的。家属院单元门口的塑胶门帘坏了,他用“淘”回的塑胶门帘修补好了。邻居朋友的车子有了故障,旱冰鞋坏了,课桌凳坏了,他二话不说,拿来工具给修好。

  ■单位的“红管家”

  单位的年轻人们爱打篮球,从不摸球的孙明生就像球队的铁杆儿后勤,他每年把篮板、篮架油漆一遍、把球场的标志线重画一次,篮网坏了,他不声不响地换好。

  机关各科室用过的纸张,都被老孙收集起来,用纸的背面儿作电话记录本、考勤表、起草文件等,各类包装纸、废旧报纸也被老孙收集起来卖掉。这些卖废品的收入都被记入他的小账本,用于局机关的零星开支,每一笔收入的来源和支出去向都清清楚楚。

  当孙明生得知车辆的维修保养是一项不菲的开支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车辆维修保养技术,帮助单位司机保养车辆,小毛病就自己修,仅此一项就为单位节约开支近10万余元。

  ■老人们的“贴身儿”

  认识孙明生的人都知道他对父母是一个好儿子,对岳父岳母是一个好女婿。孙明生不只对自己的老人关怀备至,还尽最大努力关心照顾本单位生活上有困难的老人。

  退休干部老杨无儿无女,刚退休就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孙明生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杨的重任,帮他领工资,按时给他理发,帮他修门窗,修轮椅,钉雨棚,拉着老杨到医院看病,整整照顾了十多年。看着孙明生对自己这样好,老杨弥留之际把自己无助多病的老伴托付给了孙明生。孙明生依照老杨的嘱托,从社区到乡派出所骑着自行车一连跑了30多趟,最终了却了老杨的心愿,把他老伴的户口办进了市区。

  “谁没有老的时候?人老了,需要用人的时候就应该帮着点!”这是孙明生的口头禅。家属院里的王老太太80多岁了,3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孙明生便成了老人的贴身“儿子”,每天都要到王老太太家里问问要买什么菜,要吃什么饭,然后去市场给老人买回来。

  ■公交车的义务“清洁工”

  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每天晚上孙明后就赶到公共汽车停车场,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帮助清洗车辆,搓洗地板,清理垃圾,一干就是两个来小时,做起了公交车的义务“清洁工”。

  别人擦一辆车要一元多钱,他却一分钱也不要。当公交公司的负责人要给他劳动报酬时,他说,他擦车不要钱,每天看着乘客们上车下车,想想车上的清洁有自己的一份力量,心里就高兴。如果非要给他报酬的话,请公交公司攒着,赠给家庭贫困的孩子们。

  ■搬走垃圾山的“愚公”

  孙明生居住的小区附近便道上有一堆垃圾,既影响环境,又影响孩子们上学。孙明生一连7个早晨,整整拉了20多车,把这座小“垃圾山”搬走了。

  有人问孙明生:“你拉了还会有人扔,你管得了?”老孙幽默地说:“这些人扔的是垃圾,丢掉的是文明道德,我倒要看看是他们丢得多,还是我清得快?”在老孙的影响下,小区里乱扔垃圾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

  三十年来,孙明生究竟做了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他就像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关怀和温暖送给了别人,把快乐留给了自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