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生"再加工"才能用? "回炉"热折射教育错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14:01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大学生“回炉”现象让人关注。这其中,一部分人是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揣着大学文凭进技校学习一技之长。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因为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被用人单位送去“再加工”,接受另一次蜕变。大学生“回炉”,反映的是其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大学生主动“下嫁”技校学技能 记者见到李子江时,他正在参加电脑技术短期培训班。2006年毕业于山东一所师范院校计算机系的他,在经历了求职的多次挫折后,最终为自己选择了短期“回炉”,希望学点实实在在的技能,增加就业砝码。 他告诉记者,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但由于在大学里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所以动手能力很差,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距离不小。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一条空隙,这,只能由自己想办法弥补。 与李子江这样的短期“回炉”相比,还有一些大学生抱着全新“打造”自己的目标,主动放下身份,去技校进行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造”。 曾到山东冶金技术学院“回炉”的李达声,如今已是山东一家大型钢铁集团的班组长,月薪五六千元。他对记者说,自己当初上技校时也很无奈,本来大学毕业就想进大单位工作,但原来所学的东西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什么分量。经过几次面试,心里越来越发慌。“我是不得已才进技校的。但没想到柳暗花明,我现在不仅收入超过了很多大学同学,而且在企业也很受重用。” 山东冶金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罗振强说,从2002年以来,像李达声一样到技校“回炉”的大学生多起来,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些学生来了以后都是从零开始,但由于理论基础好,成绩都不错,就业形势也很好。有些学生到了钢铁企业,两年内月收入就达两三千元。 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严善林告诉记者:“高职毕业生来我们学校‘回炉’的,每年都有二三十人,我们都不当新闻了。我们是学制教育,如果有短期培训,来的大学生会更多。” 技校生走俏与大学生就业难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大学生选择到技校“回炉”的主要原因。严善林说,来我们学校“回炉”的大学生大多是因为大学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多,动手实践能力差,所以就业困难,而培养动手能力正是高技的特长。我们学校的就业率这几年都在98%以上。有的企业来晚了一步,就要不到人了。 用人单位耗时费力进行人才“再加工” 如果说到技校“回炉”的大学生,是在现实就业压力下的一种主动选择,那么, 大多数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后,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被再培训一遍,那可以说就是一种被动选择了。 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到了企业都要进行“回炉”,少的一两年,多的两三年,才能独立适应岗位的要求。这种“回炉”是企业不情愿的,因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的大学生受不了这种磨炼还要流失一部分。他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社会上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大学毕业生的身上究竟缺乏哪些要素,以至于企业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回炉”?浪潮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孙一说:“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六万多份简历,从中挑出三四百人。虽然有很高的淘汰率,但很多大学生来了以后还是让人不满意。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很难在工作中体现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他告诉记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是许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例如,有些新员工在工作时间大玩游戏,用办公电话“煲电话粥”,还有的上班第一天就迟到。因此,很多企业给新员工上的第一课就是培养端正的心态、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纪律观念。 为了减少“回炉”的成本支出,一些企业甚至干脆改变了自己的选人理念:宁愿招一个在街头发过传单、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中等生,也不愿意招一个所谓的名校尖子生。因为前者脚踏实地,后者好高骛远。“我们不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心态好,有上进心,踏实肯干的中上等大学生。”一位企业经理的这番话,几乎道出了企业的共同心声。 黄鸣告诉记者,企业每年都要对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从头开始培训,所以现在他也成了半个校长了。他说:“我有时碰到一些大学校长,总会不客气地问他们:消费者是我们的客户,谁是你们的客户?你们的产品是学生、是人才,可你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谁是你们产品的用户,更不关心这些产品质量高不高、好用不好用。” 大学生“回炉”热,折射教育错位 专家指出,大学生“回炉”热,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结构存在问题。有关专家分析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从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制造业密集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技工荒”,已成为影响不少企业发展的瓶颈。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却远远不能适应这一需求。社会出现“技工荒”以及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反映的正是市场需求,同时也折射出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回炉”现象,也反映出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欧美国家,大学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机动学分制,学生可以较自由地选择勤工俭学的时间。有的学生半工半读,用超过6年时间读完本科,等他们毕业时已经完全适应了未来的工作。而在我国,许多高校专业设置本身就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专家认为,大学生“回炉”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都应尽快从“惟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培养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个人专长等,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生“回炉”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张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