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千万”手里的官帽都卖给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00:11 红网

  

“崔千万”手里的官帽都卖给了谁

  (资料图:崔保红“生财有道”,卖官明码标价 郭晓力/绘)山西省和顺县原县长崔保红,曾经是一位被许多干部评价为“口才好能力高”的县长,在众人眼里他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就是这位县长,先后贪污、挪用、受贿金额近千万元。2006年12月18日,崔保红因涉嫌受贿、挪用公款、贪污罪,站在了法庭的被告席上。(见2月9日《齐鲁晚报》)

  一位靠财政供养的县处级干部,任期5年,身价千万,让我们又一次有幸看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的现实版。而“崔千万”的“生财之道”与其他腐败分子如出一辙:明码标价卖官。在当地,崔保红卖官的底价是公开的秘密,少到三五千,多到上十万,来者不拒,在他涉案的近千万赃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这方面的进项。

  一边是“崔千万”将官场当商场在经营,另一边是部分人对官帽趋之若鹭,把“崔千万”当老板在伺候,这也反衬出,一些地方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缺乏规范透明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官场成了商场,正常的人事安排,干部调动,都演变成为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有些人不但看准了,当今官场中确实存在一种畸形的需求,官帽早已成了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商品”,也更拿准了,只要自己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捏着几顶官帽,就不愁找不到买家,不愁没有人送钱上门。

  那么,“崔千万”手里的官帽都卖给了谁?这些人在“崔千万”这棵大树倒下之后有没有作“猢狲散”?是否会被“牵扯”进来,从而受到有关方面的追究,或承担相应的纪律、法律责任?

  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质疑,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不难想见,既然在一部分人看来,官帽只不过是可以用金钱换来的“商品”,那么,那些拿金钱敲开了官场擢升之门的人,当他们通过“崔千万”这条终南捷径如愿以偿地登上更高一级权力宝座后,也就可想而知,他们首先想到的决不可能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而是要以商人的眼光去看待手中的权力,只对自己曾经的巨额“投资”负责,将权力当成寻租的资本,不仅要千方百计地尽快收回“成本”,还要不断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不失时机、不择手段地连本带利全捞回来,而一旦日后“资本”雄厚了,条件成熟了,也必然要选择新的“投资”项目,将自己的仕途生意做大做强,一个个又会沦为“崔千万”第二,成为张千万,李千万,王千万。其结果也必然要导致当地藏污纳垢,政治生态乌烟瘴气,官员腐化堕落,官场败相丛生。

  正因为如此,当“崔千万”已经站到了被告席上后,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这只“死老虎”,还应该看到此案背后的那些“活老虎”。究竟是哪些人从“崔千万”手里买走了官帽,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稿源:红网 作者:梅广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