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生命中的精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03:40 中国青年报

  陈娉舒

  1月下旬去听李宗盛演唱会,坐在昏暗台下,看年近知天命的“小李”怀抱吉他轻吟“你是我生命中的精灵,你知道我所有的心情…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看罗大佑、李宗盛两个老男人并肩高唱“是个未知力量的牵引,使你我迷失或者是找到自己,让我拥抱你的身躯,爱人同志……”3个小时,一水儿老歌,历史长的,得近30年,历史短的,也快20载。那一刻,蓦然心惊:从初次听这些歌算起,溜走的岁月,竟然已可以用十几年、20年这样的数量词了,说明,听歌人正在老去。

  没过几天,我们几个“70后”和一1968年生人的女子到“钱柜”唱歌,一个下午,全然老歌的天下,历史最短的“新歌”,也至少是十几年前的了。

  事实上,对于“70后”——或者说对于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姑且称之“泛70后”这一群体来说,流传于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那一大批民谣小曲和励志情歌,几乎就是这一代男女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成长心曲,那些熟稔的旋律,那些烂熟于心的歌词,藏有太多的光阴故事,“知道这一代人所有的心情”。

  老歌总能让你的思绪越过此时此地,抵达彼时彼地,让一些底色早已泛黄的昔日,于瞬间重来。不过,回忆并非时时是最浪漫的事,更多时候还是心酸的浪漫,老歌带来久违的感动,却也可能割开一些你不想再触碰的旧伤疤。所以,老歌好听,却不忍多听,不能常听。

  但正如侯德健所唱,“三十以后才明白”,“泛70后”与老歌的彼此陪伴,也是呈阶段性的——30岁以前,“泛70后”对罗大佑的海量创作,也许更多地记住其中的“罗式清纯”及“罗式愤怒”,前者如《童年》、《光阴的故事》,后者如《现象72变》、《未来的主人翁》、《鹿港小镇》等。而三十过后,于职场、情场爬过更多沟沟坎坎的“泛70后”,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将目光转投到那些有幸未曾沦为“KTV口水歌”的罗氏情歌,譬如《暗恋》、《沉默的表示》、《告别的年代》等。同样,《领悟》、《因为寂寞》、《寂寞难耐》、《鬼迷心窍》、《当爱已成往事》等等一些在你20岁出头时或会嫌其苦涩悲凉的宗盛情歌,30岁过后,你突然在某天全部听到心里去。

  30岁以前,一个“泛70后”的发呆时刻,多会停留于对“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的怀恋;可30岁过后,爱情的路,或许已走过不止一条,爱情的歌,已听的足够的多,一个“泛70后”的千言万语,可能不想再对一群人说了,而只想快快找到最正确的人,跟她(他)一个人说。他(她)可能会更多地叩问自己:你是谁生命中的精灵,谁又是你生命中的精灵。

  朝夕相处的哥儿们或者闺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男一女,彼此就是对方生命中的精灵吗?好像未必。他和他,她和她,或者他和她,彼此知道对方所有的心情吗?在彼此面前,各自心灵是开放的吗?能把这几个问号,改写成肯定句的句号,算得上友情或爱情里的至臻境界了吧。

  而每日里,在这个世界多个角落里上演着的现实故事恐怕更多的是: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朝夕相伴,即便彼此没成怨偶,也多是各自心上某处地方各有着最深的思量;又或是,造物弄人,有情的人,却分两端。谁是谁生命中的精灵呢,或许这是个伪命题吧,既然是“精灵”,也就注定只存于传说之中,与现实无关?

  更有一种可能是,让那些其灵魂已进入了你的身体的老歌做你生命里的精灵。不过,听懂这些“精灵”们的话语,还是需要有些经历有些故事甚至是有些伤疤的。因此,无论是“泛70后”还是“70后”,去跟情窦未开至多是情窦初开的“90后”小孩谈宗盛大佑伍佰陈升苏芮蔡琴,未免有些困难,彼此间的鸿沟,只能用时光和故事去填埋,毕竟,“70后”的你,蹉跎过一些光阴,发生过一些故事,可“90后”,他们的光阴故事,还没开始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