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制造降价药“非正常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03:12 红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下调价格,降价金额约70亿元。

  但是,年末岁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中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其中有3000多种药因降价而不见踪影,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专家认为,这凸显出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其症结在于医药不分、审批不严、恶性竞争等。

  潇湘晨报记者 刘少龙 实习生 曹晓莉 长沙报道

  据报道,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开业3年来共采购药品2万多种,目前只剩下9000多种在正常经营,其中有3000多种药因降价而不见踪影,阿莫西林等常用抗菌素都进不到货。

  专家认为,这突出反映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廉价药逐渐成回忆

  家住长沙市天心区南园小区的王老今年75岁了,由于年轻的时候干了很多重体力活,王老一身都是病,对一些老药很有感情。“现在好些老药基本上都没有了。”王老不无遗憾地说,“尤其是青霉素,现在医院多不给用青霉素了,用的多是一些不知道什么名称的药。”

  青霉素对感染性疾病是有效、安全的药物,但现在医生常常把头孢拉啶作为首选,两者价格相差几倍;国产破伤风针只要1元多,而医院里大多是近百元的进口药;标价2.5元的洗肠药蓖麻油缺货,患者被迫接受每次价格超过100元且更痛苦的洗肠。目前一些重要药品在医院临床都面临断档:更生霉素、门冬、后马托品、长效青霉素等。

  有关人士认为,医药流通领域的混乱是我国药品价格处于畸形的一大原因。一些医药公司为了生存,只对利润高的品种感兴趣,不再薄利经营基本用药,导致一部分药品无人经销,从而人为造成供货短缺、临床上只能用贵药的现状。

  老百姓大药房东塘店负责人李芳说,一些廉价药的消失,也有这些药品毒副作用大,不适应现在需要而被淘汰的因素,现在新药上市需要面临的检查比以前多了,一些老药自然就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消炎药的价格提升之旅

  廉价药正在从医院的药房淡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意味着老百姓看病将要掏更多的钱,因为“每次的处方改药,换的都是价格更贵的药”。

  “30年的从医经历,见证了廉价药的整个历史兴衰”。某医生告诉记者,四环素是他过去开给病人的最常用消炎药,100片装的一瓶药也就是一两元钱。但在几年前,四环素突然从医院的药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盒四五元钱的阿莫西林”。但是,当医生才刚刚习惯于使用阿莫西林的时候,阿莫西林突然又被头孢消炎药所取代。

  市面上最常见的24片包装的头孢最低售价一般都在20元以上,同样包装的阿莫西林一般在四五元钱,而经典的四环素100片装的只需一两元钱。“除了价格的变化外,疗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新瓶装旧药导致药价飙升

  

  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要批准近万种新药,而美国却只有100多种,多的也没有上千。在我国廉价药“退市”的大背景中,新药不断涌现。“有多少是具有创新的药物,我看最多不超过50种,而能与进口药拼一拼的,基本上没有。”一医生向记者断言。

  业内人士说,“老药”变“新药”的背后,实质是“老药”变“新价”。比如一种名为巴米尔泡腾片的药品,其实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价格却从几分钱一片变到了1块钱一片,“老药”“新药”一字之差,价格却相差几十倍。

  正是廉价药的一种“退市策略”——脱掉“廉价”的外衣,饰以全新的包装,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便就此诞生了。“廉价药的每一次蜕变,就是一次药价的飙升。”业内专家说。

  [业界说法]

  垄断经营滤掉了给百姓的好处

  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赵博文介绍,从1997年到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但这么大力度的降价,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疑难病症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学铭说,不论哪种药,只要一宣布降价,不久就会在市场上消失。

  赵博文分析说,当前我国有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领域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市场竞争状态;但在消费环节,85%的药品仍然被医疗机构所掌控,医疗单位既是买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又是卖方市场的支配主体。垄断经营就像个过滤器,过滤掉了充分市场竞争给百姓所带来的好处。据新华社

  [症结何在]

  医药不分、审批不严导致“降价死”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泰鸿认为,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把药企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不改变这个体制,百姓仍要吃高价药。

  一些专家指出,药品“降价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审批不严。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要批准1万多种新药。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飞虎教授说:“一种新药的申报资料至少有1米多高,审批人员不可能在一年内看完这么多的资料,目前所谓的‘新药’并不是新研发的药,而是老药换了身新衣服。”

  专家指出,单纯的行政降价不是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办法,不解决垄断经营问题和新药审批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清除药品“降价死”现象。据新华社

  [专家观点]

  恶性竞争下企业基本停产廉价药

  红网2月1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刘少龙 实习生 曹晓莉)湖南中医药大学程教授就此表示,在廉价药“退市”的大背景中,政府极力推行的药品降价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幅降价后,本来获利微薄的廉价药利润基本探底,甚至与零售价与成交价价格倒置。因此,当生产廉价药利润太低、达到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的时候,药企便将履行社会责任置于从属地位——放弃廉价药的生产。廉价药需要政府扶持,应适当提高那些有实际疗效并且价格便宜的药品价格。”程教授说。

  廉价药都是一些使用了几十年的常规药,基本上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因此,很多的小药厂便一哄而上,“甚至一个家庭作坊都可以生产出药来。”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同一品种的药品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药厂生产,从而形成了恶性竞争。本来利润微薄的廉价药在市场的冲击下,正规的大企业基本上不得不停产。

稿源:红网 作者:刘少龙 曹晓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