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农民成为“能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20:00 光明网
李月明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不提高农民素质,‘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2月6日新华网《一号文件首提人才智力支撑培养新型农民受重视》)

  这不是危言耸听。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确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什么是新型农民?一号文件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理解,就是要让农民成为“能民”:能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精神;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和自身的生活、生产状况。掌握科学,能耕会种;热心农村民主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内能说会道;积极参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能写会算。总之,是要成为能人,成为改变自身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

  一方面,农民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主要力量。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多是农民,农民们的思想、观念、言行和能力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加上政策引导,政府主导,是最强大的人力资源,是最有效的生产力。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反之,蓝图设计得再好,政策再优惠,给予的再多,只能是美妙的梦想。少数人能给多数人建造一个幸福家园?不可能!

  另一方面,农民素质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前几天,人们探讨中国农业离现代化就有多远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农民素质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农业离现代化就有多远;更进一步说,中国是农业国,农村离现代化有多远,整个国家离现代化就有多远。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落脚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哪有什么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然而,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和制约。

  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变成“能民”呢?我觉得目前最要紧的就是要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把对农民培训教育方式和措施落到实处。关键是花多少钱,怎么花,钱从哪里来,花了钱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谁负责,谁监督,要明明确确,一项一项定下来。

  县、乡两级政府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环节。在培训和教育农民方面更要端正作风,多动脑筋,多做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动手、亲自抓:看敢不敢办几所农民夜校,给群众讲几堂课,深入浅出地回答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看会不会亲自动手在农村办几期老百姓喜欢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政策宣传栏;看除了召开会议、建立广播站、设置阅报栏、张贴宣传材料等形式外,还能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出很多适应农村、有利农民的好的宣传形式;看愿不愿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朋友。

  有人把农民的“愚”和贫病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但正象费孝通说过的一样:“说乡下人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城里的规矩,不知道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分不清小麦和韭菜,也不会赶狗一般。见的不多,如何能分辨清楚?所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让农民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要让他们知道在现代农业是条件下的农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农民们开心开窍了,就有主动性,就有创造力,就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落到实处,变为现实。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