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标准化点成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07:04 红网-湖南日报
种植优质良种藠头让藠农们尝到了收入不断增长的甜头。本报记者 徐行 摄 本报记者 喻文杰 张尚武 2月上旬,记者到湘阴县石塘、三塘等乡村采访,只见田野里种满藠头,一片翠绿。正在田间检查的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晖说,今年全县种藠头5万多亩,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 细察藠田,发现这里种藠头与别处不同,每块地宽都在2米左右,藠头也是一排排挖槽栽种,而不是一蔸蔸挖洞栽。专家说,这样种植不积水,可避免烂藠现象。挖出来看,发现种得有1寸多深。专家解释,暴露在阳光下24小时,藠头表皮就会变青,加工企业就不要了,到3月份还要给藠头再覆盖一层土哩。 据悉,湘阴种藠头从行距、宽距、槽栽、施肥等环节都有“规矩”,从种藠下土到收获藠头,仅栽培即有42项指标。此外,还有投入品、产地环境、加工包装等标准,每颗出口日本的藠头竟包含有上百项标准。 那么多标准,实施起来是否很难操作?三塘镇藠民王建华说:“标准化种藠头,虽然要求多,但农民自己其实不需想多少事,只要像工厂车间工人一样,照着要求做就有好产品好收成。” 过去,湘阴藠头只在国内销售,千家万户农民跟着起起伏伏的市场,价高就大种,价跌就少种,总是跟不上市场变化,收益也只能赌运气。1979年,湘阴藠头开始加工成半成品打入日本市场。日本对藠头要求高:个体需大小均匀,颜色需洁白好看。但农民种的藠头能满足要求的却很少,加工企业挑挑拣拣,生产规模难扩大。上世纪90年代,全县每年出口创汇额只有几百万美元。藠农得到的实惠也不多,石塘乡高峰台村霍根星告诉记者,有一年他种的藠头施多了氮肥,个太大,加工企业不收,他只好动员一家人将藠头逐个剥去一层皮再卖给加工企业,辛辛苦苦9个月没赚到一分钱。 藠头生产状况如此,关键是质量参差不齐。2001年,湘阴县开始在白泥湖乡,尝试以华鑫公司为龙头,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当年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建立了8000亩藠头生产基地,并根据一系列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了《藠头栽培》、《农药、肥料使用规范》、《产地环境要求》等8个地方标准在基地推行,结果所种的藠头都达到了出口要求。藠农将鲜藠直接送到加工企业,马上换回一叠叠花花绿绿的钞票,加工企业出口量大幅增加,当年全县创汇额达1000多万美元。 尝到甜头后,该县扩大推广范围,由华鑫、振湘、三塘等藠头加工企业采用订单方式组织标准化生产。2004年,当获知日本即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藠头等食品和农产品提出200多项农药残留新限量标准后,该县又及时修改地方标准,组织农民按照新标准生产。各出口加工企业每年在种植基地取土取水送日本检测,然后确定基地环境适不适合种。县农业部门选定种子、肥料、农药品种,由县种子公司、植保公司和配肥厂连锁专营,还制作了《藠头栽培简易操作卡》具体指导农民生产。为避免实施不到位,该县建立起投入品经营档案和农户田间档案制度,规定专营店每笔业务、农户每次生产活动都要详细记录,还配备了100多名质量监督员巡回检查,监督实施。目前,该县5万多亩藠头中有3.5万亩是订单方式种植。鲜藠送到企业加工,收购价格从每公斤0.5元上升到1.4元左右,最高时达到了2.4元。湖北日报一位记者到湖北梁子湖、我省湘阴县和江西新建县三个藠头主产地调查,发现同是种一亩藠头,湘阴藠农要多获利700元以上。 标准化生产,使得藠头质量提高。近3年,湘阴藠头经日本检测,200多种农药残留均达到日本标准要求。有了大量符合要求的鲜藠支撑,各出口企业纷纷扩大加工规模并提高产品档次,在加工半成品的同时还加工成品,直接进入日本超市销售,并打进韩国和东南亚市场,出口量稳定增长,去年出口藠头3万吨,创汇3100多万美元,出口量已占到全省的80%、全国的50%。 标准化生产,让湘阴藠头种植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年“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湘阴藠头的春天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