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珠江南岸首现南越遗迹 先民两千年前已生活在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08:55 中国新闻网
工作人员正在建筑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生活
碗的内壁针刻“海幢”二字,可能是寺院内和尚们的生活用品
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应是当时用的汲水器 广州市文物考古部门在对位于宝岗大道与同福中路交界处的一处建筑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清理出各历史时期的水井20眼,还有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灰沟,灰坑等。这是第一次在珠江南岸发现分布如此密集的水井群和南越遗迹,共出土铜、铁、铅、本、瓷、陶(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200余件(套)。 南岸首次发现南越国时期遗迹 专家表示,这次考古同时发现了南越国时期、晋代、南朝、唐朝、宋朝等几个时期的遗址。发掘工作在建筑地盘的南部进行,此处地势稍高,可能为当时山坡的北面。其中,南越国时期遗迹略呈东西向,部分地层已被近现代建筑破坏无存。出土物多是褐灰釉陶和褐黄陶,也有少量的泥质红陶。主要器形有陶瓮、罐、盒、钵形碗、器盖、纺轮,纹饰多饰方格纹,另外还有蓖点纹、弦纹、水波纹、“米”字纹。在该为中还出土有“半两”铜钱和铜箭头。 井底出土大量各朝代生活用具 另外,还发现了各个朝代的一些水井,包括汉代水井6眼,晋代水井2眼,南朝水井2眼,唐代水井7眼,宋代水井7眼。这些井内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包括六耳陶罐、四耳釉陶罐等。还有一件黄釉四耳罐,肩部饰四个半圆形横耳,下腹及底无釉,形态古朴庄重。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应是当时用的汲水器,井底部出土的一个酱紫釉陶罐耳上还残留的棕绳表明,这些都是在提水时跌落在井内的。 遗址原为海幢寺内景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一批烧制变化的陶器,有的还与其他器具粘连,专家判断是来自此工地西侧的海幢寺汉代窑场。在工地西南角有一明代池塘,出土一批明清时期的陶瓷器,其中一只明代青花瓷碗,碗底及外壁饰有菊花纹,在碗的内壁针刻“海幢”二字,可能是寺院内和尚们的生活用品。在宝岗大道西200米处即是海幢寺。海幢寺五代南汉时原为千秋寺,明末为商人的花园,后由增人建佛堂。经清康熙、乾隆年间增扩,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该池塘有可能是海幢寺内景观之一。 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生活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以往在珠江南岸的考古发掘,多以墓葬为主。在前进路、南田路曾有零星西汉中期墓发现,西汉后期及东汉墓葬数量和发现地点都有所增加。1996年在今海幢公园西侧,原明清海幢寺旧地发掘了汉代窑场遗址。这次宝岗大道发掘出了南越国时期遗迹,虽然发现的遗迹遗物不多,但却是生活居址的遗存,给研究河南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启示。加上众多历代水井的清理,使我们得知先民们在两千多年前都已生活、劳作、繁衍于此,表明此处一直是适宜人类居住生息的好地方。(记者蒋大志、通讯员马建国、朱汝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