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春节是文化复兴的基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00:11 红网

  如果这样的题目出自某个学者之手,将会掀起新一轮舆论波澜,毕竟近年来有这种“喜好”的学者不在少数,靠被人骂而获取名利的人也屡屡得手。好在我不是学者,也没有必要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来哗众取宠。有此动议,是近日连续读到几篇节前讨债伤人案件。原本无意把这些个别“不和谐音符”与“欢乐祥和”联系起来的,谁知,到网上一搜索,类似刑事案件早已屡见不鲜。从各地的相关新闻中也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维护节日期间的正常秩序”成为地方政府节日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什么问题让各级政府在这样隆重的节日里如此放心不下?据2月5日《国际先驱导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人们深恶痛绝的赌博、送礼现象如瘟疫一样,每年都集中在春节期间爆发扩散。不仅如此,只要我们留意春节前的公众传媒,就不难发现类似“讨债杀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抢劫、盗窃猖獗”等等“春节并发症”层出不穷,其范围之广,时段之集中,业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日本经济新闻》就针对东亚范围内的一些春节习俗提出批评,认为春节正在趋于罪恶化。

  我们无法否认这“趋于罪恶化”的普遍性,查看近年来中国一些贪官的犯罪轨迹就明白,他们的犯罪几乎无一例外与春节有关。我知道这个原本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节日,已经越来越背离了传统,甚至成为某些作奸犯科者的“黄金周”。诚然,我们不能因为几个贪官有“春节情结”就因噎废食,去否定春节在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地位,但耳闻目睹的实事又让人对春节的存在意义发出疑问:难道每年一度的民工大潮、抢劫盗窃案件高发、收礼行贿盛行、奢靡浪费成风……就是春节的全部吗?如果不是,我们再看看自己身边的春节,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任何事物,如果背离了原义,其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民俗节日也是一样,如果从根本上就被人当作一种作秀或者功利手段,始之乱必将导致终之弃。民国时期,当时的政府曾多次使用行政手段废除春节,却并没有达到目的。如果说当时的政府急功近利,视现实生产力水平于不顾,是逆文化潮流而行,那么,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强调春节的传统意义,同样也有悖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春节是农耕社会的遗物,其原有的形式大多属于祭祀范畴,在信息化时代,“年”的神秘色彩已经褪去,其沉重的历史包袱也随之显现出来。倘若继续秉承这样的文化,就必须吐故纳新,让春节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而行,否则,不是保守也是愚顽。

  笔者认为,鼎新革固历来是文化的发展必然途径。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使民族传统除了几个“符号”一样的节日,所剩下的内涵已经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趋势下,即便用抵制“洋节”来捍卫民族文化的根基,即便将春节制成“文化标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大精深,也不过是阿Q般的梦呓。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希望春节如同圣诞节那样承载着中华文明覆盖全球,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交相辉映、争奇斗艳。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实事,当有人把七夕节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明白,无论把自己的节日怎样改头换面,也是别人的翻版。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多以经济形式呈现的,无视时代发展,单一强调文化的表象,其结果也许恰恰事与愿违。

  既然我们无力把祖宗留下的精神遗产发扬光大,就不如破旧立新,去寻求另一种精神寄托,进而淡化春节传统内涵,附着以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起始点。这正是“不破不立”的最好脚注,也是改革者必须遵循的科学精神之一。从“五四运动”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都是在这样的法则下,不断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因此才造就了现代中国的繁荣和富强。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就曾提出,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作为现代人,我们当然不应该只“权衡”,还要考量这些“利弊”对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不必说一个只停留在吃喝享乐层面的春节,还有没有延续下去的必要,连一个节日都没有推陈出新的能力,妄言其他层次的复兴与改革无疑都是废话。

稿源:红网 作者:王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