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调查:“摸着石头过河”?(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09:01 中国新闻网

  如果说,两年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开始实施时,主要作为“关怀项目”,针对不能接受抗病毒西药治疗的患者,那么,两年后,对以河南中医学院李发枝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成员而言,心中则更多有着“中医服务人类健康”的使命感。

  自2004年10月项目开始至今,一项持续两年、涉及1792例病人的临床疗效评估显示:相对西医药,中医药在缓解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发病时间、延长生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药能使艾滋病患者感觉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

  水黄村的故事

  河南省尉氏县水黄村,是该省30余个艾滋病高发村之一。快过年了,村民叶狗明说,准备卖掉家里的几头猪,好好置办些东西。看他神采奕奕的样子,谁也不会想到,两年前处于艾滋病发病期的他,因为皮炎等机会性感染,眉毛胡子都掉光了,而且浑身乏力,更别说下地干农活了。

  10多年前,叶狗明和村里人四处卖血,感染了艾滋病毒。直到2000年,经常无故生病,又听到乡亲们流传的一些说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后,他被检查确认,接受抗病毒治疗,没想到全身过敏反应强烈。正在绝望之际,2004年10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村里实施,他试着参加。中医药的“神奇”,给他带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从医30余年的村医刘广岭说,全村2500多人,上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因卖血感染,数年后陆续发病和死亡,2002年死17人,2003年死19人。此后,接受抗病毒西药治疗,死亡率下降,但八成病人胃肠道副反应厉害,其他则因过敏等原因不适应抗病毒治疗。“头发、眉毛掉的,皮肤烂的,拉肚子止不住的……好多家田里都荒了,不少小孩子没人管了,我这卫生所有时一天接几十个病人,很惨啊!”

  转折发生在2004年10月,中医药项目实施。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100多个病人中,有副反应的明显缓解,皮炎、腹泻、发热的好了,乏力者有劲了。走在街上,病人和正常人看不出两样。

  “鸡尾酒疗法”的困境

  作为全国最严重的艾滋病疫情省份之一,河南省疫情主要开始于90年代中期。当时,有偿献血风在较贫困的豫东南一带盛行,造成艾滋病的经血传播,涉及18个省辖市,局部村庄呈高度密集的“灶性”分布。发病人群以30岁到50岁之间的青壮年为主,占83%。由于有偿献血已10余年,现进入发病、死亡高峰期,病人逐年增多。

  进入21世纪,该省实施西医药抗病毒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又称鸡尾酒疗法)和抗机会感染的医疗救治。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日益突显:一是“成本高”。从采购、配送到监督服药到口,免费治疗对国家则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二是“机会感染难控制”。农村条件差,免疫力较低的患者机会性感染层出不穷,西药的对抗治疗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基层卫生机构因此天天人满为患,压力巨大。三是“耐药性”。鸡尾酒疗法每3至5年服用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须重新调整药物方案。每次调整,则给下一步的治疗带来更大难度。四是“存在不适应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等人群,无法接受抗病毒治疗,面对的只有“绝望”。

  很快,从中央到地方,从医学专家到基层医生,一种让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呼声渐起,并迅速为决策层采纳。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卫生部、财政部启动“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选择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广东等5省,涉及2500余例患者。其中,仅河南占到七成以上,达1792例,所具有的大样本优势,也使该省的试点项目最具疗效评估的价值。

  2004年8月,按照三部委的统一部署,经过周密的准备,备受瞩目的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在5市9县区展开。

  [1]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