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 中国维和警察是怎样炼成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6:14 中国新闻网

  2005年2月,海地发生兵变,前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海地局势持续动荡,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为此,联合国通过了“1542号决议”,决定向海地派遣维和部队。应联合国的请求,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首批共125人于当年9月、10月先后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目前仍有5人留守营地)。这是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抵达海地任务区后,恰好面临海地大选。当时局势非常动荡,海地非法武装组织多如牛毛,且手中都有枪支,那里起码散布着5万多支非法枪支。这还仅仅是官方数据。据队员们观察推测,实际数量远比这个数字多得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除了枪支威胁,疾病(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登革热、艾滋病等)也对防暴队员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那里的生活艰苦程度也出人意料。联合国生活物资的配给十分单一,八个月的维和时间,队员们每天吃的都是牛肉、羊肉、土豆、白菜和葱头这些东西,以至于第一支防暴队回来,队员中间体重最多的减了10多公斤,一般的体重都减了5公斤左右。

  撇开这些现实的威胁与困难,队员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维和警察防暴队任务十分繁重,外出执行任务时,在高温酷暑下,队员们要身着防弹背心等总重量12公斤左右的装备,心理高度紧张,一般连续执勤12小时,有的甚至连续执勤24小时。回到狭小的营区后,疲惫不堪不说,现有条件也很难开展娱乐活动,从国内带去的为数不多的书籍早已被队员们翻烂了,而队员们除了执行任务外出,其余任何时间根本不允许走出营区,所以大家只有呆在营区里收看唯一的CCTV国际频道节目。那些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比如枪械管理员、炊事员等,在海地呆了半年,从没出过营房,连海地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而所有这些,如果队员们不说,是没有人会想象得到的。

  2006年4月9日,联海团(即联合国海地稳定团)得到准确情报,非法武装组织“前军人”的一号首领拉维克斯正在策划一起报复联合国维和警察的行动。于是,配合海地特警抓获这个一号匪首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即将回国的中国警队。

  “当时有很多人,有海地特警,还有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我们的任务是协助。命令说二号人物的住所在代拉马斯大街,海地特警和维和部队前去搜查。可阴差阳错,二号人物住所没找到,却碰到了一号人物,就这么交火了。”来自上海的维和警察顾元成回忆说,“海地的前军人力量很强,美国M型、AK47,他们都有,还有一些现代化装备。他们染指了太子港之外的很多地区,甚至占领了一些要害部位的警察岗亭和边检站。据说,一号人物曾制造了一起惨案,杀死了三名警察。现场很惨,一名警察被烧死在车内,另两名本来从车里跑出来了,可都被子弹打中,死在了车旁。”

  顾元成回忆说:“我们刚走到一个巷子口,迎面开来一辆车,下来几个人,手里端着AK47。我当时正在第二辆装甲车上,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命令我们立即开火,重点打车身,因为其中一个人就是一号人物。在装甲车内,我看得很清楚,他们三个人呈‘品’字形,两个人掩护着一个人,一边回头射击一边往巷子里面跑。这两个人没支持多久,就都中枪倒地了。最后一个人跑到一个废弃仓库旁边,没有路可跑了,也被击毙了。这个人就是一号人物,事后经鉴定,正是拉维克斯。”

  在这场击毙一号匪首的战斗中,防暴队一分队队员乐怡赤膊上阵,把自己的头盔、防弹衣都给了一名约旦警察。他说,“我是翻译,约旦警察就坐在我身边,我俩交流最多。他好像没有做好准备,一样装备都没带。马上就要开始战斗了,一看他的脸色,我就知道他高度紧张,就脱掉了我的防弹衣和头盔给他。”

  大战当前,作为翻译,乐怡必须走下装甲车,“脱下全副保护装备,穿越马路时,子弹在身前身后飞来飞去,还是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不过最终战果辉煌,我们当时都很高兴,我也就忘记后怕了。”

  4月10日,也就是击毙一号匪首的次日上午,联海团又部署了狙击“前军人”二号匪首的作战计划。队员许峰参加了这次战斗。他没有想到,对方的住所距离防暴队的营地仅仅500米,位于营区一号岗、二号岗的对面,是一栋破旧的小二楼。“小二楼内只有五个人,端着枪冲出来,见到装甲车,又退回楼内,从窗户向外射击。我们虽然人多,可是小二楼周边巷子很窄,只容许十几个人接近小二楼。双方对射大约进行了十几分钟,我看到对面墙上水泥块被子弹打得噼里啪啦落下来。开始的时候,他们火力很猛,可很快就不行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其余四个人当场都死了,其中就包括二号人物。”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