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春节回家之路何时变得轻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9日10:00 光明网
熊培云(北京学者)

  归去来兮,年之将至胡不归?眼下又逢岁尾年关,回家对于许多人来说,既是一次久违的团圆与重逢,也是一次艰辛的跋涉。日前媒体报道的“骑着摩托车回家过年”的消息印证了这一点。据称,为了节省路费,广东上万名务工人员骑着摩托车回家过年。

  “我要回家。”记者注意到,从珠江三角洲到广西玉林等地约五六百公里,摩托车要走八到十个小时,如果再遇到风雨天气,就更不是件轻松的事了,但许多打工者都认为值得。理由是“现在坐车贵”,而开摩托回家,一个人可以省100元左右。这些人当中不但有夫妇、兄弟和老人,甚至还有不满周岁的幼儿。

  如此长途奔袭,让许多心地善良者不安。尽管有交警大队在国道边上设立了长途摩托车驾驶员休息点,强制驾驶员休息15到20分钟后再赶路,甚至还免费提供茶水和药品。

  应该说,上述交管部门“以人为本”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进行社会建设时,更应该着力于“回家文化”及“家文化”的建设。我们常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个更加颠扑不破的道理是——“有恒家者有恒心”。所以,当有人说哲学家和诗人总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四处寻找家园时,实际上是道出了人类寻找家园、捍卫家园的共性。

  回家之路,见证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心路。正如奥德修斯见证了生死两茫茫之外有着怎样的忠贞与磨难,电影《冷山》见证了故乡是个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同样,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回家之路连接了一个正处于激变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与慰藉游子心灵的港湾。

  或许有人说,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以其“宾至如归”的文化使人们不再奔波于程旅。文化可以让每个人把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地方当作“第二家园”或“第二故乡”。这些美好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社会前进的方向。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武断地以为,那在空间上风光无限的家园可以解决人类的乡愁之痛。归根到底,我们有关家园的乡愁,并非源于空间,而是源于时间——从本质上说,乡愁寄寓于时间的绵延之上。正如当游子重新踏上旧屋里的泥土,当女儿与母亲相逢,她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了,然而,却在彼此身上看见了过去与将来的无尽岁月。

  家园让一切充满灵性,它为我们见证生命,而生命的本质是时间。寻找家园,本质上说是以超越空间抵达时间。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春运之中挤得筋疲力尽,甘做一个行囊空空的归乡游子,以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各自的家园时无惧于冒险犯难。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是第一次出远门,还是叶落归根,家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对个体家园认同的水准,以及人们如何寻找家园,更可以用来丈量这个时代的高度。

  人们之所以时常“有家难归”,多是因为交通不发达或付不起车马航船的费用。显然,千百年来,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努力,即在于从这两方面解决问题。前者寄望于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甚至科技上的富庶,而后者则寄望于民可藏富,寄望于人人拥有回家这一贵比人生的权利。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