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逛庙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9日10:09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春又到。

  庙会火。

  “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正作场”。吃喝玩乐无所不包的庙会,浓缩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传承着中国人的民俗文化。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大大小小、多彩多姿的庙会,都记录和刻画着当地人民的生活轨迹。

  传统在创新中被继承。而今的庙会,是优秀传统的延续,更是美好今天的记录。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有机结合,让庙会文化发生了新的审美转变。从戏曲、歌舞、杂技到一般性的民间工艺,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时代的变化。

  但有一点永不会变。

  那就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走,逛庙会去!

  ——编者

  庙会文化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佛道二教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还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赛会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随着这些宗教活动的逐渐世俗化,这类活动更多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祭祀活动,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逐渐融入了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庙会·戏曲

  庙会与戏曲的联系,在其各自的初始阶段或萌芽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述“昔葛天氏之作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就是这种联系的具体反映。在汉画像石中,百戏虽然不算作成熟的戏曲形式,但也反映出庙会等信仰活动中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子。庙会的祭祀活动中,献供的典礼时间较短,而戏曲演出的时间则较长,有的通宵达旦,有的长达数天。

  庙会·社火

  社火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娱乐活动,它不仅在庙会上举行演出,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民间节日举行演出。社火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社祭,“社”,是社神、稷神祭祀场所的合称。《墨子》:“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社在古代人眼中,是土地、疆域的象征,是安全、生命的象征。社,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集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庙会具体起源之一。

  庙会·工艺

  庙会上的民间工艺有很丰富的文化价值。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主要有各种传统的玩具、服饰、装饰品、食品、吉祥物等。它们不仅是一种物具,更是寓意丰富的民间文化信仰符号。诸如民间玩具中的棒槌、花蛋、彩球,带口哨的陶制鸟、鸡、鱼这类“叫吹”,以及木刀、木剑、花锤、泥塑、竹笛、风车等,都有着具体的文化寓意。

  庙会·小吃

  在庙会上经营风味小吃,有它的特点,一般都是浮摊,有的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往庙上一停,任人围拢,站立而吃。经济实惠,适合当时平民的消费水平。在定期庙会上,吃食摊比较集中;临时节年庙会则多与土产、百货、卖艺者间杂在一起。传统庙会以现场加工为主的切糕、豆汁、炒肝、灌肠、驴打滚、卤煮火烧、冰糖葫芦、棉花糖、糖油粑粑、香港鱼丸、油炸鱿鱼等传统小吃,香味四溢,购者争先。

  庙会·经济

  人都说,庙会是“人往一块扎,钱往一块儿花”。近年来,庙会已经超越了“民俗文化的集散地”的文化内涵,而演变成一种“一日能销百万钱”的喜庆消费新方式。近几年,北京各大庙会光春节期间游客就累计达到400多万人,地坛庙会摊位更是拍出了12.05万元的“天价”,由此产生的巨大的庙会经济让众多商家趋之若鹜,也让众多赶会的人过了一回“吃喝玩乐”的瘾。可以预见,庙会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怀旧情结下必然会越发兴旺。

  

东西南北逛庙会

  老北京蟠桃宫庙会。

  

东西南北逛庙会

  河南商丘阏伯台庙会。

  

东西南北逛庙会

  老上海龙华庙会一景。

  

东西南北逛庙会

  内蒙古庙会上的神号。

  

东西南北逛庙会

  逛庙会的小孩。

  

东西南北逛庙会

  栩栩如生的捏泥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