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月港享受“围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1日08:43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蔡伟 漳州 今年是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回家之前想捎点东西回去孝敬一下家里的长辈,让他们都开心一番了。按照原来的设想,腊月廿六回家报到,好在旅途顺利,路上没有什么耽搁。 喧闹街市,鹤发写春联 家乡是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城镇,古时候称之为“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月港’”。听爷爷说,在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由于当时外贸相当发达,“月港”还一度成了“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的“四大商港”。 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拜望家中的长辈,然后就是逐个把礼物递到他们跟前,此时,看到长辈们吃了蜜饯似的笑容,自己欣慰不已。 日子一晃,除夕前的日子所剩无几,此刻,办年货成为最重要的旋律,春联、爆竹、盆景等样样不能缺,而我最喜欢看的是,在喧闹的街市旁,春联摊位前,一鹤发男子,挥起手中毛笔,蘸着金色的漆墨,在红纸上写下新年的祝福,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有时他还会根据围观群众的要求,挥下文墨,只收取纸张成本,不拿工本费用。 由于老爸还在单位加班,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宜,办年货只能是我和母亲一起去搞定,芦笋、鱼胶、紫菜饼、鱼翅、海蜇皮、龙虾、蚝仔煎、囟面、手抓面、五香肉粽、锅边糊、咸豆花、猫仔粥、牛肉汤、炒粿条、莲子鸡、当归鸭等,这些家乡味特浓的东西,让人眼见了就嘴馋。 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 转眼见,除夕到了,在漳州方言里,除夕称“廿九暝”。听母亲说,除夕夜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当天午后先祭祀祖先,供奉“年饭”和十二碗菜肴,表示来年十二个月天天丰足,日日富余,还上供年糕(意为年年高升),发粿(意为发财致富),红龟粿(意为延年益寿),柑桔(意为吉祥如意)……并且在年饭和糕粿的上面各插上一支用红绿纸制作的“饭春枝”,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时,看着母亲慢慢地摆放这些东西,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年夜饭,俗称“团圆饭”,在家乡的方言则称“围炉”,“围炉”吃饭时,桌子中央(有的在桌子下)置一烘炉,炉里盛着炭火,炉门贴一圆形小红纸,旁边放着一把竹扇,扇面上也贴一小红纸,围炉时,不许说不吉利的话语,并要求对每个菜肴都尝一尝,即使平时不敢喝酒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沾一点。这时,若有某个成员外出未归的,必须留个空座并排列碗、筷、酒杯,表示他的存在和对他的思念。 掖蚶壳钱,明年大赚钱 围炉的菜肴,母亲说按照习俗有几样是必须具备的。如肉丸、鱼丸(或全鱼)寓意全家团圆、年年有余;蒸鸡或烧鸡,象征展翅高飞;萝卜(方言“菜头”)意为吃了好彩头;豆腐韭菜谓富余有春;蚶,吃后要将蚶壳撒在床下和门后,边撒边念道:“掖(方言撒的意思)蚶壳钱,明年大赚钱”,仿古例把贝壳当为钱。 围炉后,长辈要分给未成年的晚辈“红包”,即所谓的“压岁钱”。据说,古时在除夕之夜,长辈用红丝线串钱,置于孩子卧床下,因之称为“压岁钱”,不过现在已改用红袋子装钞票给“红包”。在围炉之后有所谓“混蚶炒豆烧灯猴”的习俗,古时没有电灯,以竹子做架,上置一小盆子装油、浸上灯心草点火照明,民间称为“灯猴”,灯猴用了一年必须换新的。 此时,长辈们会把旧的“灯猴”烧掉,烧后取其灰放入家里烘炉里,长辈念着:“灯猴烧成灰(方言念夫),厝内项项有”,又用红绳扎二整支甘蔗,倚置在大门后,寓意来年佳境有如甘蔗节节甜。 还有在围炉后必须留宿饭和酸菜(即盐制芥菜)于明年,谓之“过年饭”,“长年菜”,然后把家里的水井封盖起来,这些都是寓意“年丰有余”、“盖井敬土”的愿望。 这就是在月港“围炉”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