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给“弱势人格”多一点生存的理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00:04 红网
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于是,就有专家切脉问诊,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或者说当一个社会正在急剧转型,这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显”,证明着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随后,专家罗列了五大成因:社会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压力感加重,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心理失衡,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造成心理上的困惑,社会陌生性增加导致归属感程度的降低。专家因此开出这样几贴药:一是强调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营造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受到理想和意义的精神家园,三是尽快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强有力的减少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震荡”的社会支持体系。但是,卒章显志,专家最后提出,“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种现代强势人格”,认为这是“一种更加崭新、全面的强势人格”,它“不仅是一种临危不惧的气概,而且还是一种迎难而上的能力”。 把解决“心理问题”的宝,押在塑造“强势人格”上,这等于告诉绝大多数“弱势人格”者:你们是无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人格是稳定的性格表现,它有许多先天因素,不是想塑造就塑造得成的;即便会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但要彻底改观,恐怕难乎其难。人天生有刚柔之别,人格就天然有强弱之分。无论你有多少理由与依据,都不要企图把薛蟠“塑造”成贾宝玉,也很难想象能将林黛玉“塑造”成王熙凤。有人天生就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像巴尔扎克就敢说:“我能摧毁一切挫折!”而卡夫卡就只能说:“一切挫折都会摧毁我。”聊举几个著名的自寻短见者,老舍、翦伯赞、田家英、邓拓……无论是说深湛的学养,说超俗的识见,说丰富的阅历,说艰辛的历练,哪一个都该是“强势人格”者,他们肯定不缺少“塑造”,结果却无一例外地都毁在了“心理问题”上。所以,就青少年的培养而言,可以要求塑造“强势人格”;但就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而言,似乎并不应该片面强调塑造“强势人格”,倒要着力考虑如何给“弱势人格”以更多生存的理由。 谋求解决社会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客观的心理现实出发。“强势人格”固然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会随随便便地酿发“心理问题”,也不大容易形成严重的社会负担;但芸芸众生,能够具备“强势人格”的毕竟是少数。总是把世界说得就像是为强者准备的,这对解决社会的“心理问题”可能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强者无须由此而更强,而弱者却有可能因此而更弱。我以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既要为强者提供竞争的舞台,更要为弱者提供庇护的廊檐。“适者生存”在自然领域是合理的,简单地移用到社会领域,就只剩了无情。坚强的人;可以坚信“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合理的社会,则必须告诉弱者:“莫斯科也相信眼泪”。 尤其是当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心理普遍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既要倡导人格的强健,更要着力提供尽可能完善的生存保障、心理疏导和精神体谅。人有追求强健的自由,也有选择脆软、胆怯与懦弱的权利。不要轻率地鄙夷脆软、嘲弄胆怯、排斥懦弱,给“弱势人格”更多的生存理由,才更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