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年吹歌:这一吹,就悠扬了千百年(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01:41 燕赵都市报
永年吹歌艺人正在表演
吹歌队在排演春节节目
永年吹歌班的孩子在河边练功 本报驻邯郸记者陈国营 见习记者邢云通 讯员王节英/文 在邯郸永年的广大城乡,每逢年节,百姓以闹“社火”喜庆丰年,这“社火”中就包括民间吹歌。永年吹歌又名“响器班”、“游乐会”,是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有文字记载已有600年的历史,主要采用唢呐、大管、咔碗等乐器吹出各种曲调,主要是梆子、豫剧、西调、平调、京戏等戏曲唱段,还可以模仿青衣、胡生、花脸等各种角色的唱腔,惟妙惟肖地表现其喜怒哀乐。吹歌音色圆润、实而不飘、回味悠长。 2006年,永年吹歌被文化部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吹歌从富贵人家传入民间 永年一带是冀南吹歌的代表,吹歌队遍布各地,有的一家几代,有的一村多班,几乎村村都有吹歌能手。该县文化部门介绍说,目前,永年县专业吹歌艺人已发展到60多个团队1000多人,业余吹歌手更是不计其数。 据明广平(今永年)府志记载:1506年(明正德元年)粮食丰收,知府特用吹歌来庆贺。这是有关永年吹歌的最早文字记载。而当地相传,这唢呐吹歌已有千年历史。多少年来,永年吹歌心口相传,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吹歌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该县文化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如今,永年吹歌已形成了尚古姚家、龙曹周家、龙泉刘家、临洺关刘家、界河店毛家等多个艺术流派,乐曲也丰富多样,分大套曲、小套曲、杂牌曲等多种曲牌,常演曲目100多个,这些曲目或热烈火爆,或质朴粗犷,或温柔细腻,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永年开始出现吹歌时,多用于府县及官宦富贵人家庆典或祭祀,这些人家大都有自己的吹歌班,每逢重大庆典或生子、娶亲、过寿等大日子都要组织吹歌。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吹歌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一般群众也渐把吹歌用于生子、娶亲、过寿、丧葬等场合,吹歌艺术得以普及,直至清朝后期吹歌终于成为普及的民俗文化。 解放后,永年县的吹歌队伍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约有吹歌艺人200多人,且多演艺高手。20世纪50年代,永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当时国家文艺人才缺乏,永年吹歌吸引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诸多文艺团体的眼球,姚万贵、李万坤、刘立仁等一批吹歌艺术家被抽调到各大文艺院团,担任首席唢呐演奏家。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级顶尖吹歌艺术家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那方热土,退休后他们纷纷回到故乡,收徒授艺,下乡表演。不少青少年专业学习吹歌,为永年保持吹歌之乡美誉增添了后备力量。 ■关于吹歌的趣闻趣事 在采访中,很多人对记者说,在永年,人们对吹歌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每逢吹歌表演,都会有数以百计的群众前来欣赏、鼓掌喝彩。但说归说,记者毕竟没有看到那众人口中“颇为壮观”的场面。然而,记者却听到了很多有关吹歌的趣闻趣事。 “没有唢呐不上轿”。龙曹村周维锁是五六十年代全国有名的唢呐演奏家。退休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发挥特长为乡亲们表演唢呐。他生活俭朴,经常穿着在前卫歌舞团工作时发的黄制服吹歌,被乡亲们称谓“黄衣老周”。老周名气大,唢呐吹得也好,不管婚丧嫁娶,乡亲们都要请老周来吹上半天。有一次,离龙曹20多里的刘固村一户嫁女,婆家是邢台褡裢镇(今沙河市)。出嫁那一天,娶亲队伍到了家门口等了半天,可女方就是不上轿,一问才知道必须请“黄衣老周”来吹歌伴嫁才肯上轿,男方只好托人到龙曹请周维锁。结果,老周的一曲《抬花轿》还没有吹完,女方便上了轿。 “争划房基给吹歌”。永年县城临洺关南街的老百姓对周维锁的唢呐情有独钟。因为县城距龙泉有20多里路,当时又缺乏交通工具,请老周来表演极为不便,于是村里的群众便找到村支书,请村支书在村里给老周划一片房基地,把老周的户口落到临洺关。村支书很快就想办法划了片房基地给老周,老周的家搬到了临洺关,南街的群众每天都能听到老周的唢呐声了。很快,西街的群众知道了这件事,就找到村支部,说我们为啥就不能给老周也划一块房基地,让老周来我们这儿住,也经常给我们吹呢。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老周在临洺关西街又多了一个家。 “杨瑚庄夺匾”。杨瑚庄是邯郸县一个村庄,每逢节日,村民都会请各村的吹歌班来吹上几曲,但谁也没有留心到底哪一家吹得最好。2006年,一村民突发奇想,何不来个吹歌大赛比试比试?于是在他的倡议下,村里制作了一块写有“吹歌大王”的牌匾,请观众当评委,把大家认为相对较好的永年县临洺关亮科吹歌班暂时当作擂主,请来河南、山东、清河、磁县、峰峰等地的吹歌班逐一与亮科吹歌班打擂唱“对台戏”,结果亮科吹歌班共打了七次擂,以其音质洪亮、回味无穷、气势恢弘等特点,夺得“吹歌大王”牌匾。 还有一则趣闻说的是,永年吹歌名家为使吹歌贴近生活,经常进猪圈、钻鸡棚,用吹歌模仿动物叫声,可以说是学鸡像鸡,学狗像狗,学鸟像鸟,真假难辨。据说,吹歌名家只要一表演动物叫声,就会招来鸡鸣狗吠、鸟鸣牛叫,热闹异常。 ■还是那么古朴悠扬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折服于永年吹歌无穷的艺术魅力。春节到了,几乎每个村镇都要请吹歌队,那是这样一幅画面:一班吹歌手,围着一堆篝火。一声唢呐响起,刚刚还在旁边说着闲话的人们顿时静了下来,小孩子们也纷纷丢下正在玩的游戏,围拢过来,踮起脚来听。刹那间,时间甚至空气仿佛都静止了,只有声声吹歌传入耳朵。 村民对记者说,吹歌用于婚事,常选用《抬花轿》、《满江红》、《洞房赞》等曲牌,而在丧事中,便吹奏《刘备过江》、《将军令》、《哭五更》、《霸王台》等以寄托哀思。 永年吹歌编组较为精练,分大班和小班(也叫拐头班),大班为8—12人,小班为4—6人,现在基本上全是大班出动。吹歌的主奏乐器为唢呐,俗称“罗戏笛”,伴奏乐器多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闷笛、彩笛,和鼓、锣等打击乐器。吹奏乐的曲目较多,常用传统曲目有100多个,分为大套曲和杂牌曲。大套曲有《刘备过江》等,杂牌曲有《十样景》、《扯不断》、《小磨房》、《抬花轿》等,一般常用杂牌曲,红火热烈、欢快活泼。 然而,不可避免的,永年吹歌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中也显露出了颓势。所幸,该县有关部门逐渐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了专门协会,组织吹歌手相互切磋,积极参加赛事,努力推介自己。经过不懈努力,永年吹歌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在2006年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赛中,永年县排练的《盛世永年》吹歌演奏团以恢弘的气势、高超的表演和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展现形式,一举夺得第一名。永年吹歌艺术家周清朝荣获“全国吹歌大王”的称号。 永年土生土长的吹歌名家周东朝被中央民族乐团聘为首席唢呐演奏家,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并在新加坡等国家成立了唢呐学校,培养了许多“洋徒弟”。 新年到了,流传千年的永年吹歌响起来了,清脆声声中的千回百转,竟还是那么古朴悠扬。 (本文图片由永年摄影协会徐鹏提供) ■相关链接 邯郸地区民俗 女娲祭奠
女娲是华夏人类的始祖,后人在涉县修建娲皇宫。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祭拜活动以颂扬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等等。 峰峰苇子灯
苇子灯是峰峰矿区的民间舞蹈。苇子灯用苇秆做成,故而得名。这种灯形似宫灯,可又不同于宫灯。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家在贾壁村,逢年过节,蔺相如回村看望乡亲,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众乡亲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这地方芦苇茂密,百姓便就地取材,依照宫灯做成了苇子灯。 每年在元宵节演出时,演出队由24杆苇子灯组成,象征农历一年24节气。每杆都明灯闪耀,昭示每个节气风调雨顺。传统的苇子灯节目有《跑园场》、《四马投堂》、《天下太平》等字样。通过灯的流动,变换成各种图案和字形,征服观众。 武安傩戏
武安西南山区在元宵节时流行的民用表演活动。黄鬼指在人间行凶逞恶、不忠不孝的孽狂,扮相凶残,他是整场戏捉拿和行刑的对象。整个演出从凌晨直至晚上,剧情曲折,场面壮观,深受群众欢迎。 临漳撵花
流传在临漳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由许多出传统戏剧组成,每出戏为一组也就是一朵“花”。一组组依次沿街表演,故称“撵花”。排在最前面的一朵是“琉璃鬼斗恶婆”,琉璃鬼即为“花头”,由他指挥各组“花”的行进与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