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微尘”为什么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0:16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特约评论员:吴龙贵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进行过多次、大额捐款。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近日,“微尘”当选“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新京报》2月26日)

  在所有获奖者中,“微尘”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因为它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已,我们甚至不知道它到底代表了多少人,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然而它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物”。在笔者看来,“微尘”的当选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爱心的涌动,看到了草根力量的勃兴,更看到了慈善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普通人的行为之中——这无疑是最令人欣喜的。

  每一次财富榜的公布,公众都在质疑:为什么慈善榜不见这些富豪?为什么我们的富人对待慈善都如此吝啬?其实我们不必对此过于介怀,其一,正如有论者所说,即使富豪们偶尔慈善一下,也可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其二,慈善从来就不是富人的游戏。与其指望富人的善心大发,不如改变我们自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慈善大国。去年有两个与富人办慈善有关的新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一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决定在未来两年淡出微软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准备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卫生和教育慈善事业;二是美国“股神”巴菲特决定向慈善基金会捐资370亿美元。大手笔自然备受瞩目,但在美国,普通民众才是慈善事业的主体,他们占据了慈善捐款的85%。可以说,每一个比尔·盖茨的身边,都站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即使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这个数据也达到70%。相比之下,我国普通人群的捐款在捐款总额中占的比例非常低。

  因此,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予到我们的慈善事业中来是当务之急。在我看来,把“慈善当成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普通人参予慈善事业的首要理念。“慈善成为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别于炫耀式,施舍式的慈善,它是生活的常态甚至是一种习惯,是不事张扬和力所能及的付出,却又具有水滴石穿积沙成塔的效果。慈善不该以多少论英雄,以贫富排先后,因为多数人的力量永远比少数人的力量大,另一方面,慈善也不该超越我们生活,成为一种负担和累赘。更重要的是,当把慈善当作我们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符合慈善的本旨。我们不应把慈善理解为一种单向度的行为,它应该是平等的,互利的。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也是如此。

  也因此,我特别欣赏每一个“微尘”,他们以一种近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表达爱心,帮助别人,拉近了我们普通人与慈善的距离,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一条路径。一篇文章就目前我们的慈善现状这样写道:由于当前社会的道德下滑、缺少具有感召力的慈善楷模,加之受中国传统慈善观念影响以及行政命令式募集等,都削弱了人们对救助他人的责任感,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不高。我想,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妨都去努力做一个“微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