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雕塑生命铸风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0:50 东方网
陈燮君作品集 李芳馥先生从20世纪初叶走来,接受了96个春秋的人生风雨洗礼,在1997年金色的九月,收获的季节,带着生命风采,怀着雅量,揣着辉煌,安详地离我们而去。 李先生经常教育在图书馆工作的年轻人,他说,在图书馆工作,就是默默奉献,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学问是在实际耕耘中积累的,才干是在无私奉献中增长的,知识是在应用中激活的,生命是在为他人服务中体现价值的。李先生不仅用辩证的唯物史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而且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把握自己的生命里程。在李老离开我们以后,他的同事、学生、朋友纷纷撰写悼词,缅怀先生的瞩目业绩和感人情怀。李老喜欢读书,他自己订了许多书报杂志,而且认真做笔记。他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以致用,用以奏效。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坚持看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他常常用日历纸或其他小纸片,把科学的哲理、有用的知识、图书馆管理经验和城市文化的思考摘录下来,供同事和后辈参考。同事们和学生们都深深敬佩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他老人家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白内障十分严重,为了能看书学习,毅然决定作眼科手术。手术以后,手拿放大镜,坚持看书看报。李先生从国外回国以后,依然跟踪国外图书馆事业的最新进展情况,跟踪了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信息,在90多岁时还能与同事和学生谈论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问题。他那虚怀若谷、孜孜矻矻、不断进取、诲人不倦的精神,激励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学习、工作热情。 李先生逝世以后,他的儿子名世与笔者有过一次长谈。名世说:父亲的性格比较内向,但对人对已都有严格要求。名世只是在他老人家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时,才通过组织调动与家父生活在一起,主要是照顾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李老的高风亮节、人生风采对同事对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李老退居二线,任名誉馆长,在会上他向上图新班子和中层干部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为读者而工作,要争当无名英雄,绝大多数不可能成名成家,有的只是默默地不停顿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他人的成才作好阶梯。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的快乐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才谈得上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数字化。上海图书馆的一位中层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李老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他讲到,李老长期从事外文书刊资料的采访审核工作,哪些外文书刊已经订了,哪些已有收藏,李老心里自有一本帐。有时,年轻的同事由于工作粗心,或者漏选了,或者重复选了,李老在审查目录时,都一一予以指出,避免了漏订或重复订购,保证了馆藏的质量。李老在工作中极其认真,一丝不苟,从不顾及自己年事已高,目力不好,只要有目录送他审核,他从不推辞,总是仔仔细细从头看到底,并用左手扶着颤抖的右手认真地写下审核意见。李先生对外文书刊资料的出版信息掌握得非常及时,注意搜集各种重要信息。他不满足于阅读一般的统订目录,经常阅览国外主要的有图书评论的报纸,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上海图书馆的外文书刊的丰富馆藏和高质量,是和李老的长时期的严格把关紧密相连的。他的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身传言教保证了后继有人和事业发展灿若星河。 李老带研究生,提出了兼职不兼薪的请求。一次,他为财务请他领一笔带研究生的“薪水”而感到“不安”,认为“面临一个困境”。他深感受之有愧,理由有三条:“第一,我还没有正式教课,不应该领薪水;第二,就是今后教课,但只带两名研究生,与其他教师来校教全班学生不同;第三,老专家兼职不兼薪的事例很多,我不应例外,因此,我恳切地请求学校不要给我薪水,现在和将来都不给。”最后,李老还加一条:“还有一层,不给我薪水,还可以使上图财务今后不致感到为难。”李先生的不计报酬、无私育人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凡是来信请教图书馆管理经验的,李老有信必复,乐此不疲。对于请教图书馆现代化与科学管理的问题,李老及时复信:“图书馆要现代化,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没有科学管理,纵然引进现代技术,还是不解决问题。具体落实则有赖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规章制度,建立工作秩序,明确工作岗位和具体责任,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等等,要坚决执行。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应根据岗位的需要而配备相适应的人力。要摸清情况,彼此多交换意见。”有封来信说:“有件事想麻烦你,听说在60年代初,你对馆内的同志上过科学管理方面的课,对各项工作,对各个工作岗位以及各级人员提出过具体要求,现不知这些讲稿是否还在。自己很想学习,希望能得到支持。”李老接信后,立刻找出《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初稿)》送上。对于成都市医学情报站的王鸣同志请教医学科技情报研究的来信,李先生是这样答复的:“王鸣同志:上月来函已转到我处,我因年迈体弱,最近又住进医院动过目疾手术,所以久未去华东师大授课,迟迟未复为歉。论述科技情报工作的书刊资料,国内外出版的有多种,国内的主要出版机构是北京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便于初学者参考的有《国内科技情报资料管理与交流》(1980年版),《国外科技文献资料的检索》(1977年版)、《现代科技情报工作及其服务形式》(1979年版),还有《科技情报工作学术讲座丛书》和《自动化情报和联机系统培训班教材》多种,专业期刊有《科技情报工作》,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辑,经常刊登有参考价值的论文。我们要了解医学科学方面的新发展,遍阅新出版的新书刊资料是好的,但是限于时间及一个单位的收藏,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如是就不能不利用索引、文摘等类的工具书。……北京有中国医学情报研究所和国家医药总局情报所两个单位,凡读者提出的疑难问题,自己不能提供有关资料,可请他们帮助。……”从中不难领略李老的渊博学识和对读者认真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读后令人敬佩不已。 每当我来到宏伟、典雅、现代的上海图书馆,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李芳馥先生——这位曾经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现代化奋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老人。如今,可以告慰的是,老人的世纪之梦已圆,跨世纪的图书馆事业云蒸霞蔚。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以示悼念之情: 广厦巍巍话奠基,情意绵绵谈衔泥。调遣字句传旧事,激扬书海见新丽。 九十六载蕴辉煌,淡泊明志存豪气。雕塑生命铸风华,放飞雅量化神奇。 作者:陈燮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