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获三大奖比例均超50% 高校成基础研究"主力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09:3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8日电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捷报频传:南京大学经历了近20年的艰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由此打破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空缺两届的局面;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连续6年空缺后,2005年花落高校,中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双双获奖;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摘得技术发明一等奖……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高校获三大奖比例均超过了50%。高校科技,正在迅速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国家三大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从1989年开始颁发。作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来源于应用基础科学)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些年来多次出现空缺。 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表明中国基础研究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实验设备落后、优秀人才流失、学术环境恶化等问题。围绕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已进入重要跃升期。 据统计,在此次会上公布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中,高校参与获奖15项,占51.7%,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1项,高校参与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4项,高校参与获奖106项,占57.6%,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01项。数据显示,高校在三大奖的获奖比例都超过了50%(以上关于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统计均不含国防专用项目)。 基础研究的另一成果显示是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从1998年至2005年,高校教师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科学界公认的两个顶级杂志《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共44篇,平均每年5.5篇。2006年1月至11月,高校教师为第一作者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了13篇,高校教师参与发表的论文达到了28篇,是历年来最高的。 高校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各国未来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和新兴学科交叉成果不断催生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群体,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中国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唐景莉杨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