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03网络职场高参真是定心丸?“过来人”自愿为“菜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9:40 上海青年报
“我现在手上有两个求职机会,一个是普通的建筑设计院,给的月薪偏高,另一个是国际知名房产咨询公司,但职位却偏低,我现在不知道要选择哪个好?” “大公司给出的职位确实偏低,但可以从头到尾跟一个工程,这比跟着师父设计图纸的锻炼更大,而且大公司加薪制度好,低薪只是第一年暂时的情况。” 这是大四学生小孙与一位“求职参谋”的网上对话。小孙告诉记者,正是参谋及时提醒他不要注重薪水,才让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随着大学生求职逐渐进入高峰,许多“过来人”白领纷纷在网上当起了“参谋”,为“菜鸟”们求职出谋划策。但职场专家提醒求职者,选择参谋也应多长个心眼。 本报记者 王佳敏 实习生 张媖 李茗怡 陈易锦 网上找到“职场高参” “对于我们大四的学生来说,选择公司的好坏大多都是以薪水来衡量的。”小孙是上海西南地区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告诉记者,由于大公司给出的职位和薪水低于他的‘心理价位’,因此小孙原本打算与一家相对高薪的设计院签约。 “后来,我在毕业生论坛内认识了我的参谋,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他建议我选择了大公司。”一脸庆幸的小孙告诉记者,经过几周的实习后他发现,参谋的话“句句中的”,“如果不是他,我大概真的就选错公司了,说不定几个月后还要重新找工作。” 小孙告诉记者,除了帮他正确选择了单位外,在面试时,这位参谋也帮他“猜对了许多题”,让他顺利地通过了最后一道关卡。“由于大学生普遍没有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对于如何选择职位常常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而网上的求职参谋就像家庭教师一样,即便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但最低程度还能防止自己在那么多求职陷阱中受骗。” “收钱只是个象征性报酬” 记者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小孙的“高参”:在上海一所知名日用品公司公关部工作的白领Er-ic。Eric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也是去年刚刚经过了求职的洗礼,因此对于大四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的迷茫感同身受。 “尤其是近日网上传得最火的一篇‘大学生大年初一广场跪地求职’的帖子,虽然我十分同情这个大学生,但我还是认为目前许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方式不对。”Eric说,他时常在“求职论坛”上看到许多大学生错误的求职方式,一些学生只根据薪水高低来选择工作,“我自己也在找工作时走了很多冤枉路,吃过很多亏,所以我愿意把‘过来人’的经验告诉这些大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 记者采访发现,一般“求职参谋”的收费都在10元上下,对于这个收费标准,Eric表示,10元只是个象征性的报酬,“毕竟为大学生做求职分析是我们的经历经验,也需要做一些调查,10元钱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不然以我自己一个小时35元加班费标准,根本不在乎这些钱的。” 有个参谋如同吃了“定心丸” “不管成功与否,以10元钱买个意见怎么说都不算贵。”针对今年网上出现“求职参谋”但真假难辨的情况,记者昨天在求职论坛内发帖进行调查,其中78%大学生都表示,由于参谋收费较低,即便意见不妥,听听也是无妨的。“求职时有个参谋帮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 记者在调查中也了解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通过网络搜索,而网页在提供了海量招聘信息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求职陷阱,面对众多用人公司,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难进行识别辨认。“所以我们愿意听听参谋的意见,即便是花了10元的冤枉钱,也总比出去面试被骗好。” “求职参谋”真假难辨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近期毕业生求职进入高峰期,网上出现了不少“求职参谋”,而这些参谋一般都自称是知名外企的白领,参谋费的价位基本都开在10元上下。 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依次与其中的4名“挂牌参谋”取得了联系,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虽然这些“参谋”都十分真诚,给出的意见也相对中肯,但有一名参谋明显夸大自己公司的规模,甚至在对记者进行一番求职指导后,立即要求记者去其所在的公司担任传销工作。 对此,Eric也坦诚表示,由于求职参谋都属于自发行为,没有任何机构会对参谋的身份进行认证,因此,确实有一些人混迹于他们这些“真心帮助毕业生找工作”的参谋当中,利用大学生的求职心切和涉世不深进行欺骗。 ■专家观点 对求职参谋要进行鉴别 “对于那些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四毕业生而言,在初入社会寻找工作之际,能有人为其参谋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盲目相信这些参谋的意见。”在了解了目前大学生网上求职找参谋指路的情况后,市宣传系统人才交流中心人事部负责人张彦骐表示,大学生网上寻找指路人是好事,但他们仍应具备相应的鉴别能力。 张彦骐表示,目前网上出现的求职参谋都是以匿名身份来为大学生们“指点迷津”的,都属个人行为,没有专门的机构来鉴别他们的真实身份和资质,很可能存在鱼目混珠的状况。所以在没有办法确定其建议真实性的情况下,求职者只能将这些信息作为参考,不应立刻将其当作宝典般地坚信不疑。一旦出现咨询错误,应聘者也无法用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大学生们在求职时,还是应该自己对选择的单位多加了解,学会自己辨别的本领,不要一味‘迷信’参谋,须提防其中存在的新陷阱。” ■记者调查 网络招聘四大陷阱 目前上网搜索求职信息成为了大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然而少了大型招聘会对于用人单位资质的审查环节,一些招聘陷阱也混迹在网上的招聘信息中。记者调查了来自上海5所高校的30多名大四学生后发现,目前,网络招聘陷阱大致划分为4个类型。 以招聘之名做“广告”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几个待遇不错的职位空缺,于是投了简历,可是不久后却得到了早已招满的回复。“上海理工大学的小陈告诉记者,开始他还奇怪为何公司人已招满还要继续在网上招人,后来一位去年就在这个公司吃过亏的师兄告诉他,这些企业其实是假借招聘之名,进行一些广告炒作。通过长期发布招聘信息,增加企业的“曝光率”,同时也利用可观的招聘数量,制造一种公司求才若渴的假象。 “销售主管”竟是推销员 “由于一家建筑公司给出的是‘销售主管’的职位,因此我当时就去面试了这个职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小李告诉记者,当时经过层层复试后,她被告知要参加新进推销员的培训。在与公司交流后才发现,所谓的“销售主管”其实就是公司给每一位“销售员”的封号,“主管”原来是招聘公司的“馅饼”。 大公司变成了小公司 “我当时投简历时选择了一家在本地发展迅猛的大公司,不料最后却等来了另一家小公司。”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朱告诉记者,该公司声称其与她选择的公司有合作项目,因此才委托大公司帮他们招聘,“这家小公司事后也坦言这么做主要是借前者的名气来招揽应聘者,但我经历了那么多次的面试却进了另一家公司,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试用期换取廉价劳力 “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月薪500元,转正后月薪2000元,成正式员工后还有各类津贴和福利。”上海大学的小王告诉记者,这是当时一家广告公司在答应录用他时给出的条件。可没想到,在熬过了前3个月的试用期后,公司却以能力不够回绝了他。“后来我才从我后几任的‘实习生’处知道,公司都是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他们。原来我们是被当成了公司的廉价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