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地方“穷”地方 都要加强城乡统筹集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04:4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首席记者 高纪开 本报记者 陈伟

  科学发展,就需要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有预见性、不留历史遗憾地发展。

  城乡一体化顺应了城乡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化大生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场经济等的科学规律。

  这些规律,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普适性。无论“富”地方还是“穷”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都不是因为条件的好或差,而是发展规律使然、科学发展的要求使然。

  属于第三圈层的远郊地区,要算相对“穷”的了,有的地方甚至是绝对“穷”。这些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能否有所作为?

  事实的回答是:能。

  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的规模化种粮试点、羊安镇汤营村的农业发展公司,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的蚕桑专业生产合作社、又新镇祝新村的新祝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拔1800米的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等,都是“穷”地方城乡统筹、按照集中集约原则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范例。

  除了农业,远郊地区的工业、第三产业以及发展环境建设、公共社会事业等,也都要顺应科学规律,城乡一体统筹推进。

  这些地方的情形是: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大都市的辐射波逐渐递减,纯农地区和纯农人口占很大比重,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而另一方面,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基于此,集中集约发展、优化高效利用资源十分必要:惟此,才能最大限度节约资金成本、提高产出效益、扩大就业吸纳量;才能抑制盲目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才能在区域发展的“可塑性阶段”及时形成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形态和机制。

  因此,远郊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生产力布局规划好、实施好,积极推进“三个集中”;要继续按照集中集约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加快改善发展条件。农牧副产品通过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深加工、市场化销售一条龙来发展,就能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农民收益与市场经营同步增长的联结机制。

  属于第二圈层的近郊地区,已经打下较好底子,那么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否就是顺水行舟了呢?

  其实不然。

  这些地方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也正因此而形成了一些发展不集中、增长方式粗放的现象,所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十分紧迫。关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刚性执行规划和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抑制分散发展产业的冲动,坚决防止看似今日之喜实则明日之忧的不合理生产力布局固化,激发产业集中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传统的粗放型线性增长方式向现代的集约型循环增长方式转变。

  近郊的双流县,工业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有了较强的带动能力,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纳入集约发展的轨道,刚性约束分散布局。

  该县于2006年出台规定:新引进项目必须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否则计划发展、规划、国土、环保、工商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均不予审批;镇(街道)引荐项目落户到工业集中发展区,实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计入引荐镇(街道)并按项目规模另给予单个项目最高可达100万元奖励的“全分一奖”政策。新引进项目因此100%进了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度1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属于第一圈层的五城区和高新区,作为成都这个西部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那么迈向全面城市化是否就是水到渠成,无甚大碍了?

  也不然。

  中心城区基础条件固然较好,但也还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突破:如何进一步增强聚集功能,从而对二三圈层发挥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突破用地紧缺的发展空间制约?如何科学有序地吸纳涉农地区和涉农人口融入城市化?

  突破的途径,就是统筹协调地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大工程”:

  ——通过集中集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升级提档,提高单位投资强度和产出回报率,形成强大的工业后劲和现代服务业新优势,产生强劲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全市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贡献能力;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施区域统筹,与二三圈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既破解发展空间制约,又形成区域共赢的城乡同发展格局。

  锦江区、武侯区将区内企业的生产基地建立或转移到金堂、崇州等具有发展空间优势的远郊县市,腾出地来发展总部经济、技术研发,加快占据产业链高端。这种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大统筹、大腾挪,既使中心城区突破了发展空间瓶颈,优化了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又带动了远郊的产业发展、就业岗位增加、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转化。

  ——涉农地区必须形成与城市文明全面接轨的发展形态。

  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作用下,繁华的市中心与落后的郊外,反差鲜明;一些城郊接合部产业自然生长、农民居住无序、治安状况复杂,成为影响中心城区向周边辐射的梗阻带。这提醒我们,推进“三个集中”越早越主动、越晚越被动。2007年,中心城区将实现城市化率100%,涉农地区与城市文明实现无缝接轨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离市区不到5公里的北郊金牛区天回街道办银杏园社区,是金牛区最穷的地方。2006年,这里的2000多农村居民告别了缺水少路、靠天吃饭的生活,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生产方式由传统的家庭分散种养向进企业就业拿工资转变,集中居住后将享受城市生活条件。中心城区与其以北的新都等广大区域之间经济血脉的“梗阻”也将迎刃而解。

  还有锦江区“五朵金花”、成华区北湖风景区、武侯区永康森林公园等城郊地区,在城市通风口等非建设用地区域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改善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向市民化根本转变、城郊接合部由传统的“灰色过渡带”向“绿色过渡带”彻底转变。城市功能布局中所必需的生态环境功能也因此更加完善,对促进整个城市创业环境、人居环境的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全市不同发展程度的地方,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入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和完善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实现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的新突破和加快城市化进程。

  (本报《破局2007·系列述评》今日刊发完毕)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