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仅仅是"大礼包" 中央系列民生政策背后有深意(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15:45 中国新闻网
改革的民生动力 2004年和2005年的大讨论之后,各方渐渐形成共识:我们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不来自于改革本身,而是来自改革的不完善、不到位,造成了政府的缺位与越位。问题是,政府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温家宝在前述文章中做了这样表述,“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因此,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比如在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连续超过预期的条件下,中央开始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财政支出的方向进行调整。 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在公共品方面的支出,尤其是在“三农”、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支出扩大,增幅已经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幅,成为公共财政转型的佐证,也显示出政府正在逐步弥补本身的缺位。 在一些地方,民生举措的布局甚至更早。“中央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扩大的目标,甘肃在2006年即已基本完成”,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得到了中央的大力帮助”。 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转型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平民总理”今年所开出的“民生大礼包”也最为丰厚,其中在“三农”、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等方面的民生政策更是着力甚多。“在这背后,却有着中央培育社会力量、社会机制的深层次考虑”。3月5日,参加两会的一位学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还学不来北欧的高福利,但在财力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搭建最低保障架构总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进入新世纪,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府职能转变、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并不能称之为“快”,究其原因,“尽管改革的阻力未必大于改革的动力,但阻力通常与权力、既得利益相连,破除起来极为困难”。这位学者说。只有民生福祉不断扩大,民众对改革的支持增强,改革的动力才能超越阻力。 除了“民生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本届政府累积发展动力和潜力的另一方面,其效果将在未来显现。但令人不能乐观的是,“这方面的进展不快”。经济学家张卓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这方面的问题,温总理在报告中并没有回避。他在坦承两项重要的环保指标(200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未能达标的原因时说: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仍然偏快,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等。 同时,总理还在报告中另两处坦承政府在民生工作和廉政工作方面的不足。足见报告的务实。 出现这些问题,既是体制改革不到位的结果,也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阻力。总理坦承这些问题,正是想向外界传达继续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决心。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与去年一样,被确定为8%。 这一留有余地的目标被认为是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留下更大的空间。 国家发改委在其报告中就此特别阐述说,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都在10%或略高一些,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适当留有余地,是向社会传递政府的调控意图,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重点和注意力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