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产业 围绕消费做文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0日05:5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昨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以更新的理念、更有力的举措促进文化产业成为许多代表发言的聚焦点。此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成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独具成都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经济规律,围绕消费品、消费者、消费平台几者关系做文章。对此,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许多好建议。 消费品 做足“功课” 川剧有了新活力 “我是一名商品流通企业的管理者,所以能感受到文化与经济间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乐山“三八”商场总经理陈志坤认为,文化可以作为消费品,“但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只是文人自己的爱好与创作,文化难创造价值。”陈志坤建议,首先应该在地方干部中树立起文化也是消费品的观念,才能纠正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倾向。 既然是消费品,就应该顺应市场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就以近年来逐步复苏的川剧表演市场为例指出:“事实证明,不是观众放弃了我们,而是艺术团体应该用什么方式与民众沟通的问题。” 据介绍,近年来省川剧院每年的演出都达到了200多场次,去年更突破了300场。在清华、北大、南开及四川部分大学演出时,大学生对历史悠久的川剧给予了“时尚戏剧”的美赞;在7个国家和国内4省及省内市州的巡演中,所到之处都掀起了对四川本土文化的欣赏和认同。陈智林认为,这得益于川剧艺术工作者之前做足了“功课”:深入研究观众的新变化、新特点、新需求;融入巴蜀特色和巴蜀气派;用新的美学视点包装传统元素,等等。只有市场接纳了,产业才会有发展空间。 成都文化卖点:历史+地方特色 “发展文化产业有两个条件,首先是要有卖点。”全国政协委员贺大经建议,文化产业生产出的文化消费品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卖点,才能赢得市场。在成都,这个卖点就可以是古老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深入挖掘成都道教文化内涵,保留发扬元宵舞火龙、春天桃花会、端午抢鸭子等地方特色民俗,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童若春认为,音乐剧《金沙》能获得成功,也正是由于其很好地结合了成都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才会在国内外受到热捧。 消费者 培养文化消费者 懂了才会买 一个不识字的人会去买书吗?一个从没听说过交响乐的人会去音乐厅吗?在这样的发问后,全国政协委员贺大经指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二个条件——培养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贺大经阐述了这样一组逻辑关系:“某人去买文化产品,他必是喜欢这个产品,要喜欢要先懂得它,而要懂就必先要受教育,所以说文化消费是受教育后的消费,文化事业的兴旺是文化产业繁荣的基础。” 贺大经建议,应该通过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发展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培养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群体特别是农村消费群,也才能为文化产业拓展消费市场。 陈志坤代表也建议,要加大力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覆盖到乡镇一级,确保县有功能齐备的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社,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 消费平台 建议成都多修些剧院艺术馆 “让我们在巡演中最揪心的是,西部地区许多区县基本都没有公共的演出场地,有的地方即使保留了剧场,也只是缺乏维护的破旧场地,还有的甚至已成了危房。” 陈智林代表的话引出了产业发展的另一必要方面——消费品展示平台。 童若春指出,缺乏更多适合的展示平台是当前制约成都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因素,建议在成都多修建一些戏剧院、话剧院、艺术馆。陈志坤则站在农村的角度,建议恢复农村广播站,既能及时将法制科技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又能为传播农村文化产品搭建新的平台。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记者 徐晓眉 赖晓莉 陈文勇 李娅 钟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