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要吝啬些微关注与鼓励学生:争取发挥最大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04:09 中国青年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罗晓路

  一片森林,树木总是参差不齐的。一个班级,学生也同样是有差别的。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可谓是最普通的群体。他们的普通在于学习成绩和诸方面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这就是被研究者命名的所谓“中等生现象”。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中等生现象的研究与教育,实属当务之急。

  曾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师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摄像机摄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发现教师把绝大部分期待、赞许的目光投向了少数成绩好的学生,鼓励和批评的目光则投给了也属于极少数的后进生,而对大多数中等生来说,好像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中等生”现象呢?其原因不难理解,在当前以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来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社会现实下,教师的压力较大,面对一大班活蹦乱跳的学生,自己的精力又有限,因而不太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对优等生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而关注后进生则可以提高全班的平均成绩,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对大多数“中等生”来说,教师对他们很放心,他们通常不声不响,不会给班级添乱子,在学习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这种局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忽略了“中等生”也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实际上,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自我价值感的关键时期,年级越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越容易受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成人影响,特别是教师和父母,他们的评价往往决定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目前,成绩还是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中等生”学习成绩平平,常常被教师和同学忽略,对自己的评价也不高,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如上一期稿件中,《唯愿同桌不是你》的仙鹤草,在“比较”中失去了自我发展的信心;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如《“逃”出了名声大振》中的周润华同学。

  当然,同样是被忽略的“中等生”,在面对教师的“忽略”时,其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同学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有的同学更习惯于不受别人的注意,暗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他们依然愉快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在默默无闻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这些同学多年以后可能都会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生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性格开朗、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形象的同学,不会特别在意教师是否关注自己;而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同学,则对教师说的每一句评语、每一个眼神都特别敏感,如《当老师一脸亲切地走来》中的马兵同学,当“教师一脸亲切,径直向我走来,我能感觉到手心里渗出的汗细细密密”。然而,学生健康的自我形象始于对其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的理解。归属感让人感到被爱、被接受、感到安全,是我们意识到被无条件给予爱的感觉。置身于被接受的人际关系中,会让人感到安全。就中等生来说,不仅需要教师的更多关注,家庭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也非常重要。价值感让人感到自己有价值,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但是,在父母和教师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唯一标准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常常会认为“我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才能有好的自我感觉”,或“除非我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否则我就不好”。因此,教师和父母都应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努力标准,让其“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帮助其正确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重要感是一种生活有目标的感觉,即“我要有所作为!”“我对别人是重要的!”与此相伴的是一种有能力的感觉,即“我能胜任它”。“中等生”如何获得“重要感”呢?实际上,除了学习成绩,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出类拔萃。你可以很幽默、风趣;你可以在体育方面表现不凡,你也可以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艺,或者,你各方面都很平凡,但你可以拥有一颗乐观、宽容、善良的心……而这些品质,也许比单纯的学习成绩优异更能使你终身受益。

  渴望被重视、被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教师和父母的关注,优等生凭学习成绩好,后进生可能靠的是别出心裁的调皮、捣乱。中等生呢?他们有朝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有的朝优等生努力,有的则自暴自弃。对这个“普通”的“特殊群体”,教师稍微一点关注,都会是其人生路上的无限动力,他们渴望着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提问,一次温柔的目光接触——就如《当老师一脸亲切地走来》中的马兵同学,渴望教师“一句赞美的话,将我小小的虚荣结实地环住”。

  有个家长曾希望老师照顾自己比较内向的孩子,老师回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的。”除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中等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自我监控水平、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成就目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外,“中等生们”也要努力为自己争取各种机会,教师并不是要刻意忽略你们,也并非对你们有成见,更多的时候只是受精力所限,像《老师,您是在叫我吗》中的胡明宝同学,不就是因为这句话,而让教师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吗?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