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支农惠农关键在于抓落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12:00 光明网
刘纯银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2006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中央农村政策对头,赢得了农业农村的好局面,但解决“三农”问题才刚刚破题,支农政策还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2007-03-05《人民日报》第06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仅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3397亿元平均到9亿农民身上,每人“消费”377.4元。另外还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2006年还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与税费改革之前比,减轻农民税费负担1200多亿元,9亿农民人均减负133.3元。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逐年下降。特别是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四年发出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深得民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然而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厅厅长刘大群曾做过一项调查,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有的落实到地方就会走样或打折扣,相当一部分被农用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抵消掉了。这也意味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矛盾仍很突出,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千万不要以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负担问题就从此解决了。”要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当前一些地方工作落实不了,落实不好,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部门和领导对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和操作力不强,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抓落实的本领。“三农”工作千头万绪,相对其它工作来说,更显得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就必须增强责任心,提高落实的自觉性。

  会不会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方法问题;抓不抓落实,反映的是领导作风问题。抓好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落实,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万事民为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富民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工作的落脚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民。要走到基层,走进群众,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选路子,埋头苦干帮民富,避免急躁冒进,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把富民工作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幸福工程”。

  抓好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落实,其次是需要立足地方实际,立足群众实际,在此基础上用创新的方法整合发展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

  抓好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落实,还需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针对人浮于事、人责分离的情况,要实行工作与人员挂钩、人员与责任挂钩、责任与管理挂钩的机制。今后谁出问题谁负责,哪一级出问题哪级负责。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整改。对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在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工作拖沓、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要区别对待。对布置的工作实行跟踪问效,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总之,要坚持把为民办事作为服务“三农”的出发点,树立一切为了农民、一切围绕农民、一切服务农民的工作理念,想农民所想,干农民所需,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