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私有化与宪法、民法的修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09:55 国际在线

  作者:韩强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获得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它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领土,1.5亿人口,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一方面是丰厚的遗产,另一方面又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1200亿美元外债。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没起什么作用,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这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编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物价放开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但是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上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串通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俄罗斯经济改革:休克疗法曾让俄付惨重代》《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29日)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大规模推行私有化。十年前,大多数俄罗斯人学会的第一个商务英语单词是:证券。1992年10月1日,这种漂亮的纸张开始发行,标志着苏联解体一年后的俄罗斯颇具争议性的私有化计划的开始。那时,在总统叶利钦的指示下,三分之一的国家资产分发到人民手中。每张证券大约价值一万卢布,相当于32美元。几乎没有人预料到自己希望靠证券发一笔财的梦会在短短的两年内破灭,只有少数精明的人聚敛了财富。现在只要一听到阿纳托利.丘拜斯的名字,很多人要么一脸痛苦状,要么恨恨地诅咒,因为他就是“人民私有化”的缔造者。

  当时叶戈尔·盖达尔担任总理,丘拜斯担任第一副总理。盖达尔政府估计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大约价值4万亿苏联卢布。于是,1.5万亿卢布,约37%的资产分发到一亿五千万特定民众手里,他们可以把自己手中的证券交给投资基金管理或在私有化拍卖中交换为某个特定公司的股份。

  商业杂志《货币与信贷》把今天的一些金融寡头像阿尔法资本银行的米哈伊尔评为俄罗斯发行私有化证券的蠃家。

  对大多数证券持有者来说,很多人后来亲眼目睹自己的工厂和工作场所被寡廉鲜耻的新业主一点一点地淘空。很多人仍然把金融寡头的滋生归咎于盖达尔实行的私有化政策,因为在随后的几年内,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每况愈下。(《俄私有化证券发行十年获益者寥寥》《参考消息》2002年10月2日)

  1992年10月,到私有化正式启动,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无偿私有化成了天方夜谭。此计不成,又生一计。低价卖国有企业,结果,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1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