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传统文化和宗乡活动 新加坡华团走向文化复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6:0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2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宗乡团体及华人社团去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和活跃,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宗乡团体更犹如“文化复兴”般地推动传统文化和宗乡活动。 除举办全球乡宗恳亲大会,它们也首次举办大型文化节、出版学术或纪念刊物、演出、文化讲座、方言和文化课程等。 去年11月是方言群文化景观最壮丽的月份。福建会馆和海南会馆不约而同首次举办文化节,结集丰富资源,将宗乡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方式整合在同一旗帜下呈献,分别举办“新加坡福建文化节”和“海南文化节”,公众反应热烈。 福建文化节活动包括美食节、讲座、戏曲演出、文化展览和新书发布会;海南会馆配合152周年会庆,主办两周长传统文化节,相信是中国海南省以外最盛大的海南文化活动,海南省也派出50人代表团参与。 文化节活动包括传统美食嘉年华会、民族歌舞团、在本地失传的木偶戏、海南话演讲比赛、海南艺术家作品展和琼剧演出等。 福建会馆文化组主任方百成受访时说:“从公众反应来看,会馆只要善用资源和发挥特色,也可发挥很大作用,我们将吸取经验,筹办下届文化节。” 去年,会馆举办的恳亲大会似乎比往年多,规模也很大。新加坡人想到祖籍地寻根问祖和探测商机,中国因改革也使更多人借恳亲大会为平台出外寻找机会。随着中国经济能力强大,这个双向交流会更加频密,规模更大。 康乐团体奋力出击 虽然面临人员凋零,会馆的康乐团体仍然奋力出击,即使招来的学员年纪不轻,年轻人屈指可数,也算为传承文化作出努力。兴安会馆开办“兴化十音”班、陶融儒乐社除了呈献演出,也首次举办文物展。 本月初,“旧会馆”和“新(移民)组织”举办“新老移民新春交流会”,让500名新老移民欢聚一堂,搭建联系网络。成立8年的天府会和有106历史的三江会馆在元宵节擦出温暖人心的火花。 南安会馆配合馆庆80周年,耗资10万元创立永久“新加坡南安历史走廊”,这是它首次对珍藏多年的文物、地图、实物、工具和照片进行有规划的整理,以展现南安人过去两百年的精神面貌。 中国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曾玲教授研究新加坡华社团体多年。她乐观地说:“新加坡华人社会呈现了一种复兴文化景象,去年基本上是延续前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不单是大会馆很活跃,组织大型活动,即使是小会馆,也一样非常活跃,纷纷随着大浪潮变得活跃了。” 出版物从平面发展到多媒体 宗乡团体的出版和宣传物,已从平面媒体发展到多媒体。 南洋方氏总会配合70周年会庆,除出版特刊,也把先祖发源和公会历史资料,摄录成录像光盘(VCD)与数码影像光盘(DVD)。 符氏社把族谱现代化,37本族谱浓缩在一片光盘中。李氏总会和中华总商会也邀请制作公司为本身的历史拍摄纪录片或短片。 三江会馆以人物访问为主轴,首次为“三江人”移民新加坡的百年历史拍摄记录片,以影像突破平面媒体无法体现的精神面貌。会长李秉萱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纪录社团发展的载体从特刊、书和画册,进步到以纪录片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叙述。尤其很多社团领导人年事已高,有写作能力的人也少了,通过画面口述是最直接方式。” 李秉萱也是李氏总会理事及中华总商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席。他说,社团领导人、参与者和制作人必须从过去的发展提炼出文化的底蕴,才能与适合的制作队伍拍摄出有人文色彩的纪录片,否则就会成为流水账。 “这类片子除负载纪录的重要功能,在重要场合都派上用场,例如在中华总商会百年庆典宴会上播映。” 除了多媒体化,宗乡和华社团体也继续重视传统刊物的印刷,并精益求精,制作越来越严谨,也倾向于双语出版,甚至以英语出版,读者群不再限于华文源流社群。有的团体是为保存历史,有的是为生存发出深沉的疾呼。 前者有澄海会馆的《乘风破海——澄海精神》特刊,一改传统纪念特刊格式,提升为具教育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文献纪录。福建会馆的双语版《波靖南溟-天福宫与福建会馆》完整地讲述福建人、天福宫、福建会馆在新加坡的故事。 有80多年历史的后港斗母宫首次出版《九皇圣迹:后港斗母宫》和举办学术讲座,目的是抛砖引玉,纠正民间庙宇忽视历史的文化偏差,鼓励更多庙宇出版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的刊物。 中华总商会配合百年庆典出版双语特刊《百年基千秋业》,作为总商会一个世纪篇章的结束,也意味另一个100年的起点。 宗乡团体和学术机构携手出版双语版的《新加坡华裔丛书——福德祠绿野亭系列》,也在去年发布。绿野亭最早在1824年活动,它是广东和客家移民坟山的管理机构,也是两方言族群最高联合宗乡组织,在华人社会中举足轻重。 出版的意义非凡,它将零散的文献进行完善的整理和保存,为日后的研究者提供丰富资源,也希望其它团体重视文献的搜集和汇编。 城市化的快速步伐让传统建筑物也感到压力。为争取古庙成为受政府保护的“国家古迹”,客属八邑福德祠(又称“望海大伯公庙”)汇集国内外学者、建筑师和民俗学家出版《百年公德被南邦—望海大伯公纪事》,讲述古庙和邻近地区多元种族和谐共存的历史价值。 面临2008年1月前土地被征用,金龙寺去年底筹备出版英文版的“The Temple & The Tree: Singapore's Jin Long Si”,希望当局网开一面,让他们留守原地继续为信众服务。(卢丽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