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更自由,但也更孤独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06:26 信息时报

  笔者一直强烈认为,“80后”的婚恋生育问题应该及早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代人,现在已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但同时独生子女的各种问题也在他们身上爆发。这一代人也是一个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他们的婚恋生育问题,从小处来说,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延续,从大处来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亡盛衰。笔者最近看到《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题为“当代中国需要重建家庭价值”,极为赞赏。该文作者在提到“80后”的问题时这样写道:“80年代以后,家庭价值又面临另一方向的冲击,与上个世纪初类似,个性解放观念再度流行,发展到极端,就是种种性解放言论。而这一次由于教育普及,极端崇尚个性解放、蔑视家庭的观念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这些观念因其合乎人的本能,而被广泛接受。”这其实也尖锐地指出了“80后”婚恋问题的症结之一。

  “无法完美又极度脆弱的婚姻”

  个性张扬是“80后”的一大特性。“我的爱情(婚姻)我做主”、“速食爱情”、“同居”、“闪婚”……听起来很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却像是一枚枚重型炸弹,投向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80后”的情侣和夫妻。结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生活变成“未婚但享有已婚生活”,或者“已婚但保持未婚状态”,或者“闪婚再闪离”。婚姻,变得可有可无、不堪一击;家庭,丧失了安全感与相与感。最终苦的,却还是这些看似自由的年轻人。“他们更自由,但也更孤独了。”“新的自由似乎给他们带来两样事情:日益地感到有力量,和同时日益地感到孤独、怀疑、猜忌,以及因此感到焦虑。”(弗洛姆,《逃避自由》)

  从人性来说,追求自由和享受是一种本能,属于“本我”范畴。但本我是不受什么道德约束的,如果任其泛滥,必然导致个体和社会生活的不稳定和激烈冲突。另一方面,本我不能够满足个体的所有需求。个体还需要被认同、被尊重、被爱,“与自然、家族、宗教的同一性,使个人有安全感。”所以,“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弗洛姆,《爱的艺术》)

  换句话说,无论个体如何宣称自己的婚姻观,在他或她的内心深处,仍是渴望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随着个体的成长,孤独感和不安全的感觉愈发强烈,这种对家庭的渴望和憧憬也就愈发迫切。但同时,个体也在遭遇或耳闻目睹着许多的现实问题,比如社会变革、离婚、婚外恋、包二奶……导致“80后”对婚姻其实是相当不自信、悲观、苛求、充满矛盾的。完美的理想婚姻模式必然会提高个体对婚姻的期望值,要求对方为自己付出、宽容自己、理解自己。“我爱你,是因为我爱我自己”。当如此两个个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也就少了些忍让性和宽容度,结果可想而知。无法完美以及极度脆弱的婚姻,愈发验证和加重了个体对伴侣的不信任、对家庭的蔑视。婚姻,再度变成鸡肋。

  家庭是个体最强有力的保护伞

  但摈弃婚姻和家庭并不符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规律。家庭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最重要、也是最强有力的“保护伞”和“避风港”。打个比方说,家庭就像是蛋壳,个体在其中可以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人的婚姻家庭观很强的话,就好像一颗没有缝的蛋。蛋壳没有缝,蛋就不容易坏,而且用很大力气都不容易捏碎。而一旦蛋壳有了缝,蛋就很容易变坏,而且稍一用力就可以捏碎整个鸡蛋。重建家庭价值和婚姻观,就是要修补蛋壳上的缝,增强家庭的抵御和抗压能力,给个体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羽衣甘蓝

  本栏目特约主持

  羽衣甘蓝

  心理医生、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曾受过多种专业技术的培训,有多年的精神科临床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经验。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