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竭泽而渔”支撑不了民生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2:00 光明网
岑士杰

  “不管我们有多穷,不管我们有多少困难,再也不能走过去那种牺牲生态环境、牺牲群众健康、谋求短期效益的路子了!”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发改委主任邵克文在认真研读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后发至内心的一番感慨,他对记者说:“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是行不通的。如果那样,治理的成本将更高,群众身心健康受损的程度也将更大。”(3月14日《人民日报》)

  这不由使我们想到“竭泽而渔”这个成语,讲得是把湖里的水排干了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其实,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忽视人的生命健康,那等于竭泽而渔。

  当前,有些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为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往往无视法律尊严,漠视职工生命健康。同样,有些地方领导为保持高速增长的GDP,不惜降低招商引资门槛,甚至给有毒、污染严重企业打开方便之门。这种以牺牲大多数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的追求方式,虽也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景象,但毕竟支撑不了多久,而且后果是极其危险的。

  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在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评价一家企业贡献时,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还要核算“成本”支出,看看制造了哪些“麻烦”、留下了哪些“后遗症”等。那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地发展,只能给子孙后代背上沉重“包袱”,甚至变成难以逆转的“灾难”。

  马克思说过,“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确,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但失去了人的生命健康,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价值?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加大了保护投入和执法力度。但更期待“既要小康,更要健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各级政府自觉遵循的发展理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