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探索是一种乐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07:34 红网-湖南日报
通讯员周科际沈永智本报记者张茧 三月大地,春和景明。记者走进中南大学采访刚刚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何继善院士。 “开域继踪,蓄伟志:通外弘中,因成大业。诚心善教,勉诸生:励精图治,尽展长才。”在何院士办公室,一副他自书的自勉联格外醒目。“当我用自己的专业成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解决问题时,个中乐趣真是难以言喻”年逾七旬的何继善用一句淡淡的“乐趣说”,回答了他对科学探索的执著。 何继善院士这次获奖的成果,是由他领衔主持的“均匀广谱伪随机电磁法理论及应用研究”。该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是频率域电法勘探领域的原始创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已经在国内申请了9项专利,其中5项已经授权,目前正在申请美国发明专利。 何院士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自给率在逐年下降,进口依赖性大幅增加,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为缓解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危机,针对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不足,他带领项目组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提出了“均匀广谱伪随机信号”理论及方法技术,研制了探测系统,制作出了相关仪器,为深部隐伏矿床和复杂地形山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有效的勘探手段,这些仪器产品成本低,探测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又便于携带,容易操作,目前已在广西、甘肃、湖南等20多个单位的30多个矿区得到推广应用,所找到的各种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900多亿元人民币。目前,这项发明已经获得有关部委的新产品证书,制定了产品标准,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何继善近半个世纪的勘探找矿科学生涯中,还有很多值得一书的故事。1995年到1997年,他指导的科研组和辰州矿业合作,采用创新的探测方法,成功地圈定了湘西金矿沃溪矿区深部矿脉向北东的延伸形态及深部赋存状态,并评价了矿区西部及外圈的成矿前景。特别是利用近矿激电法,成功地圈定了深部矿化物富集中心,预测沃溪矿区深部有矿石储量360万吨,其中金45吨。这项找矿成果意味着辰州矿业这座已有百余年开采历史的大型矿山,深部资源仍很丰富,按现有生产开采能力计算,金矿可供开采34年,锑矿可开采43年,钨矿还可开采20年以上。该矿山的资源危机得到极大地缓解。 让科学技术造福广大群众是何院士的最大追求。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堤坝的“第一杀手”,90%以上的溃堤是由管涌渗漏造成的。国内外当时都没有查找管涌的科学方法和仪器,只能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不仅效率低、危险性大,而且探测结果又不精确,对深水处的管涌无法查找。何继善院士决心利用现代技术,探索一条查找管涌的全新思路。他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原理,创立了全新的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流场法”理论,并以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探测堤坝渗漏及管涌的仪器。10年来,何院士和他的科技团队,带着他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主动请缨,到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探测堤坝管涌,先后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达100%,可谓“救民于水火”。如今,这项成果已形成产品,为国内外防汛救灾提供了利器。 作为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的何继善,还有一个别称叫“科普院士”。在做学问、搞科研的同时,还特别喜欢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普宣传。近几年来,他深入全省各地基层免费作各种科普报告180多场次。还应邀到北京、甘肃、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国外作科普报告。 何继善院士以大自然为实验室,风里来雨里去,深入野外和偏僻地区,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和他所领导的创新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科研任务50项,发表专著10余篇(本),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对于所从事的地球物理专业,何院士始终执著不悔,激情依旧,为国家的勘探找矿事业继续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