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一台戏?法国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18:00 中国网

  随着希拉克于3月11日宣布不再寻求竞选连任,2007年的法国总统选举大踏步进入白热化阶段。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尔科齐、社会党候选人塞戈莱娜?罗亚尔、法国民主联盟候选人弗朗索瓦?贝鲁的“三国之争”也浮出水面,在最近一次的民意测验中,他们的支持率分别为31%、24%和20%,成为最热门的候选人。究竟三人谁最终有机会入主爱丽舍宫,引起世界舆论的瞩目。

  同台竞技 各有千秋

  萨尔科齐、罗亚尔、贝鲁虽然出自不同的政治家庭,但同属战后新生代政治家。三人都出生于50年代,其中以贝鲁年长,生于1951年;罗亚尔次之,生于1953年;萨尔科齐最幼,生于1955年。三人也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都出生于平民阶层,萨尔科齐为移民后代,罗亚尔的父亲是一名中等军官,而贝鲁则是农民之子,他们都凭借自己多年的打拼,才最终成为法国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新星。

  从三人的从政资历上看,罗亚尔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她曾先后就读于巴黎政治学院和素有“法国政治家摇篮”的国立行政学校,萨尔科齐也曾在巴黎政治学院就读书,而贝鲁则只获得过法国古典文学教师资格,但在法国知识界中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从政府工作经历看,以萨尔科齐的经验最为丰富。萨尔科齐曾与贝鲁同属右翼阵营,1993年两人同在巴拉迪尔政府中供职,分别担任预算部长和教育部长。1995年希拉克担任总统后,萨尔科齐因与希拉克的矛盾一度从政治前台上消失,2002年才东山再起,成为希拉克政府的中坚力量,担任拉法兰政府和德维尔潘政府的经济部长与国务、内政部长,并在任内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骄人的政绩,积累了竞争总统的雄厚政治资本。贝鲁于1995年再次出任教育部长,两年后因政府更迭而离开政府。而罗亚尔也相当出色,1988年初出茅庐的罗亚尔就担任了密特朗政府的社会家庭事务顾问,此后先后担任负责家庭事务的国务秘书及教育部部长级代表,尽管不属于关键岗位,但对她积累在社会方面的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政党工作方面看,萨尔科齐与贝鲁无疑也比罗亚尔更胜一筹。萨尔科齐1999年就担任过保卫共和联盟主席(人民运动联盟的前身),因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失利而去职,2004年再次担任人民运动联盟主席,使该党成为支持其个人雄心发展的重要工具。而贝鲁也早在1994年就担任社会民主力量中心(中间派政党)的主席,并于1995年将社会民主力量中心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了民主力量并自任主席。1998年民主力量、自由民主党合并为法国民主联盟,贝鲁当选主席。2002年人民运动联盟成立后吸收走了法国民主联盟的大部分成员,使该党的力量严重削弱,但也坚定了贝鲁走独立于人民运动联盟运动政治方向的决心。

  从竞选经历看,此次萨尔科齐、罗亚尔虽然都是首次加入竞选大军,但都是有备而来,特别是萨尔科齐早在2002年即宣布要改朝换代,担当法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07年1月14日的人民运动联盟大会上,萨尔科齐以98%的高支持率成为该党独一无二的候选人。罗亚尔则看准党内无强有力竞争者的时机,毛遂自荐,与社会党元老展开唇枪舌剑的电视论战,最终于2006年11月16日脱颖而出,以65%的支持率高居首位,成为社会党合法的候选人。贝鲁是三人中惟一有过总统竞选经历的人,2002年曾初试锋芒,与希拉克同台“飙戏”,并获得6.84%的选票。此次参加竞选尽管开局不利,但后来居上,成为选举中的“黑马”,似乎也并不出乎人们意外。

  残酷竞争 谁有制胜法宝

  总统大选,关乎法国未来5年内政外交大局,因此引起本已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法国人的强烈关注,各候选人也纷纷开动竞选机器,在舆论中频频造势,务求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发挥到极致。罗亚尔身为女性,举止得体,文雅大方,竞选初期即以清新的形象先声夺人,在已厌倦男性政治的民众中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萨尔科齐在政府内任职多年,他雄心勃勃,作风干练,雷厉风行,曾被誉为“政坛齐达内”,在民众中也享有巨大声望。与两人相比,贝鲁似乎思想更为深邃,周身散发着法国人特有的文化气息,也更熟谙法国人心理。因此若单从形象论,三人不相上下,都有自己强大的“粉丝”阵营。

  但总统竞选毕竟非同一般,拥有可信的政治纲领,可以将法国人带入新的政治氛围,对未来重新充满信心,方能拥有最终制胜的法宝。但从三人提出的竞选纲领看,都强调法国面临的“危机”和“痛苦”,主张与希拉克时期的国家治理方式“决裂”,都以振兴科研与教育、增加就业岗位、使法国人拥有更高的购买力作为优先目标,都重视环保,支持世界可持续发展,在对外政策上,也都强调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路线,但三人侧重点各有不同。

  罗亚尔要与法国人签订“总统公约”。在国内,她强调左翼传统的社会政策,主张建立更公正的经济与社会秩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社会补贴,建造更多住房,提高国民的教育与培训水平,保证青年人教育、就业平等。在经济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将国家每年的科研发展资金提高10%,为企业提供650亿的补贴,其中15%用于科研与创新,并通过税收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同时,加强企业与学校的科研能力的结合。在安全方面,在打击敏感街区犯罪的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为之青少年提供更多培训机会,鼓励社会各机构积极参与青年人教育管理,但对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坚决的制裁。此外,还要加强街区警察制度,对青年犯罪给予长期的跟踪管理,号召家长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国家改革方面,要精简国家机构,限制政府部门数量,加强权利下放,同时改革国家体制,增加议会的代表性,国民议会实行一个任期制度,对参议院也实行改革,加强议会的监督职能等。同时,要加强民主参与,一项法律提议在得到100万签名后可以由议会进行审议。此外,要实现社会民主,使工会的发展更具有代表性等。

  在对外政策方面,她强调法国是普世价值观的代表,主张加强法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她认为,多极化世界的平衡是和平的基础,要将欧洲建设成为一个政治强国,恢复大国平衡;要尊重国际法,实行多边主义,保持国际公正,支持公共援助,消除不平等。在欧洲建设问题上,她强调不希望欧洲成为北约下属的自由贸易区,欧洲应当同美国和崛起的大国一样,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形成自己的工业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应照顾到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需要,建立欧元区经济政府,实行协调一致的经济增长政策等。在与美国关系方面,她认为法美关系是牢固、可靠的伙伴关系,但美国尽管实力巨大,也会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实力不平衡不应当成为对美缄默不语的理由,应当如同在伊拉克问题上一样,“高声地”发出法国的声音。在对俄政策方面,她指出,法俄保持着神圣的联系,俄罗斯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欧洲需要俄罗斯,俄罗斯也需要欧洲。但法国要像德国一样,用公正的语气指出俄罗斯的做法行不通,要对俄表明欧洲的信念,揭露俄国内滥用法律、违犯人权、甚至在车臣战争或对女记者实施谋杀等方面的错误做法。

  萨尔科齐要重塑法国人的价值观。在国内政策上,他强调坚持“平等、自由、博爱”的价值观,坚持政教分离,要打破所有的政治谎言,让法国人重新对政治充满信心;他提倡平等、秩序和国家的权威,要求提高公民的责任感,打击社会不公正。同时,他强烈要求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多劳多得,同时提倡创新、创造力,为法国创造更多的财富。在社会政策上,他将左翼的社会主义主张与右翼的尊重劳动价值观相结合,既批评“毫无道德的”资本主义,又强调要进行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提高法国人的购买力,降低个人收入所得税水平;在国内民主问题上,要保证建立“无可谴责的”全民民主,所有公民都能参与命运的塑造,使所有街区的儿童感到国家的凝聚力,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工会的代表性。此外,他号召法国人尊重法国的法律,热爱法国和法国文化。在法国人关心的移民与安全问题上,他提议专门成立一个移民部管理与移民有关的所有事务,将保持法国特性问题提到了优先的议事日程。

  在对外政策上,在欧洲方面,与罗亚尔主张再次举行“公投”通过欧洲宪法不同,他要求简化宪法条约,通过议会表决的方式通过宪法;改革欧盟体制,建立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外长职务,实行多数投票机制,加强欧洲议会的作用与决策能力;主张欧洲给予更多保护而不是成为倾销的目的地,在欧洲实行共同体优先;主张欧洲应有其边界,不接受土耳其入盟;建立欧洲经济政府,建立欧洲经济政府管理欧元等。在法美关系方面,他认为当美国做错事时要对其说“不”,美不能单方面做出决策,将世界美国化;他支持文化的多样性,反对美国单一文化;在与美国对话时,要保持法国的独立性,在价值观问题上绝不让步;支持希拉克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政策,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他同时强调,法国要在气候与环境问题上有很更大作为,并在国际舞台上促进自由与人权。

  贝鲁寻求“第三条道路”。贝鲁与罗亚尔、萨尔科齐一样,都是“反体系”的候选人。他是第一个主张与过去的政治“决裂”的人,但他强调“既不左也不右”,主张不分左右派,成立一个全国联合政府。他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支持在法国建立第六共和国。在国内政策上,他主张捍卫市场规则,强调自由竞争,但也主张国家要对劳动者提供保护,强调不应当扩大工薪人员工作的不稳定,并对法国公共债务过高提出警告。为此,他既支持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支持社会或参与式的民主,支持倾听工会的意见,捍卫法国的共和国模式。他将教育问题作为优先目标,支持教育权利平等,强调著名大学应给所有中学以同等数量的招收名额。他主张国家发挥在教育中的作用,帮助青年人融入企业;他反对萨尔科齐的“积极的歧视”政策,认为这种政策将在法国人中间制造鸿沟。在安全问题上,他提倡预防犯罪。在经济方面,支持取消35小时工作制,提倡劳动的价值观,增加加班工资。在税收方面,主张取消遗产税等降低法国人投资热情的税收项目等。

  在对外政策方面,在欧洲问题上,他是一个坚定的联邦主义者,主张通过“公投”的方式再次对欧洲宪法进行投票。他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主张在适当的时候也通过“公投”征求法国人的意见。在法美关系问题上,他强调对法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感到非常自豪”,认为美国干预伊拉克是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误”。

  从三人上述政策看,他们对如何重塑法国人的信心都有自己的明确理论,特别是,三人都有抛弃传统的左右派意识形态,争取所有法国选民的意愿。罗亚尔能够更多地吸引传统的左翼选民,特别是大众阶层(工人与雇员)和青年人,而萨尔科齐在巩固中右选民的同时,对中产阶级显然更有吸引力,贝鲁则争取到了对前两人的纲领都感到失望的人,如中间派选民、中产阶级中的高层、高等干部以及左翼知识分子、公务员等。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形象与人格的力量,也更显示了各自纲领的力量所在。

  发展对华关系 承诺与批评

  在此次总统大选中,中国政策成为不可绕过的因素,这不仅显示了法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重视,也表明发展对华关系仍是下届政府对外政策的主要议题之一。

  2007年1月初,罗亚尔对中国进行了闪电式访问,一时成为法国媒体的焦点。她在访问过程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变化,中国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在法中之间建立新关系的时刻已经到来”。她指出,法国不应当害怕中国,要抓住中国发展的机遇,“让中国成为我们的新疆界”,应帮助法国大、中小型企业都增加对华出口,奉劝法国企业“走出不转让技术的逻辑”。她表示支持法中两国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双边经贸关系,并表示一旦当选总统,中国将在其首要回访日程上。在竞选战略中,她再次指出,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不久还将成为一个政治大国,法国应当成为察觉到中国实力上升的首要国家,而且要注意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萨尔科齐在竞选造势中,也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示了积极的赞赏,他的竞选网站上还专门开设了中文视频栏目。他的老朋友拉法兰等都透露,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是国际舞台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国,萨尔科齐重视中国,他如果当选总统,法中两国将会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萨尔科齐在今年中国春节时还特发新春贺词,对中国的和谐、中庸理念表示了由衷欣赏,称“中国哲学价值的核心就是中庸。中庸之道恰恰可以消弭歧见,调和极端,使对立各方生活在一个和谐的集体里。”从萨尔科齐近年在政府内的表现可以看到,他并未做过有损中法关系的事情。

  但是,在法国总统大选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首先,罗亚尔的对华友好讲话在法国国内受到了激烈的批评,特别是来自贝鲁和萨尔科齐的政治顾问之一的皮埃尔?勒卢什的批评最引人关注。勒卢什强烈谴责中国专制、不民主、不尊重人权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其次,从罗亚尔的对华访问也可看出,法国对中国人权方面的要求并未降低。罗亚尔强调要将重视中国发展与要求中国更重视“人权”相平衡,认为中国“存在粗暴的不平等”,并要求中国更加重视环境问题,不要中国限制新闻自由。她在竞选纲领中强调,“对中国不尊重人权的事实要保持高度警惕。” 萨尔科齐在竞选纲领中,也强调了人权问题的重要性,表示自己“不相信强权政治,不会为获得合同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接受很多国家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做法,不接受针对记者的镇压”,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沉默即是同谋,自己不会成为世界上任何独裁政权的同谋”。

  最后,在贸易方面,法国候选人的一些动向也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如萨尔科齐坚决表示,自己相信自由贸易和竞争,但在贸易谈判中要互惠,要合法竞争,不能要求企业与那些不遵守环境、社会、道义规则的竞争者竞争。罗亚尔也指出,欧洲在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竞争方面,应当保护自己的公民,使之从全球化中受益;欧洲企业将自己的生产迁移出去获利令人不能忍受,欧洲应当起到保护作用;欧洲在世贸组织的所有谈判中都让对方承认要尊重社会与环境标准等等。

  上述言论表明,面对来自中国的强烈竞争,法国主要候选人既有忧患意识,也有排斥意识,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纷纷要求提高对中国的社会与环境标准,还将特别表现在法国对华贸易中,中法关系中的贸易纠纷、法国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消除。(王朝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