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寻亲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02:41 燕赵都市报

  

57年寻亲记(图)

  幸福团聚的母子(女)五人合影。

  

57年寻亲记(图)

  乔恒心老人见到女儿了,一家团聚了。

  本报记者祁胜勇 通讯员张宗元 李金宝 文/图

  ◎引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7年前,一场人间悲剧在一个军人之家上演,因为饥饿,解放军某部司务长痛别爱女,至死,他也没有吐露女儿的去向。

  57年母女刻骨思念,一直在执著地相互寻找,57年生死两茫茫。

  57年后,一出特大的欢乐喜剧又奇迹般地出现,母女重逢,全家团圆,令人不由掬几滴喜泪。

  57年中,失散母女经过怎样的煎熬,又经历怎样曲折的寻找,她们又怎么会奇迹般相逢?

  故事还得从57年前讲起……

  1. 吃不饱饭的司务长一家,忍痛丢下快饿死的女儿

  太行山里的邢台县西黄村,是革命老区。本文主人公失散女儿的父亲张传福就在这个村子里成长,1937年参加了革命,和他一起参加革命的同乡青年,后来有多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甚至有的担任了省长、部长等职。

  张传福参加革命后做过一段地下工作,后到部队,在太行军区政治部总务科工作,在军区食堂当司务长。因为资历和职务,按部队规定,张传福分别多年的妻子乔恒心于1948年前后随军到部队驻地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随后,长子张援朝和女儿领娣先后出生。

  今年88岁的乔恒心老人仍然记得那段非常的日子,虽然夫妻团聚,但部队的生活非常清苦,夫妻俩每人每天津贴仅有3毛钱,生活还没有在河北山区的家里好对付,因为吃不饱,乔恒心常和部队的其他家属一起去地里拣玉米棒、白菜帮,闲着的时候她就用一些布头,做成鞋垫到集市上卖,补贴家用。

  援朝、领娣的先后出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因为营养不良,乔恒心生下领娣后没有奶水,先是请有孩子的房东大嫂们帮着喂两口奶,后来就熬点玉米糊糊喂小领娣,小领娣看起来脸瘦瘦的,小胳膊腿瘦得像麻秆。张传福也心疼得直叹气,他是一名军官,还是管伙食的司务长,但因为他耿直的性格,硬是看着女儿一天天消瘦,“眼看就养不活了。”现在,乔恒心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仍满眼含泪。

  “把领娣送人吧,咱们养不活她了。”丈夫艰难地说出这句话时,乔恒心哇地哭了起来……。

  就这样,为了不让领娣饿死,张传福夫妇把女儿送给了一个经常给部队食堂送菜的当地马车夫,这个车夫夫妇没有生育。

  将孩子送给这个老乡时,张传福郑重地说,“老乡,你们替我们养活了闺女,就是我们一家的恩人,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报答的,但你们放心,以后这个孩子就是你们亲生的,我们决不会反悔,来打扰你们的生活……。”

  当车夫大嫂从乔恒心怀里接过领娣时,只有5个月的小领娣紧紧抓住妈妈衣襟不放手,“真比割俺的心头肉还疼哩……。”乔恒心老人对记者回忆起这伤心的一幕时,不禁再一次老泪纵横。

  2. 曾发出过三封信寻女,但都如泥牛入海

  转眼到了张领娣送人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1年,随着第一次裁军的浪潮,张传福转业到家乡。

  转业前夕,夫妻俩彻夜难眠,这一去,不仅要离开部队,还要离开寄养女儿的驻地,也许永远都不能见上一面。乔恒心提出要再去看女儿一眼,张传福不同意,他说,我也想看看咱闺女啊,但人得讲信义,咱哪能反悔呢?

  从此,小领娣被永远留在了遥远的潞安府,乔恒心多次在梦中见到女儿,都是女儿紧紧地抓着自己衣襟恐惧地大哭的样子。

  转业后,张传福务农为生。几个老战友对张传福评价很高,称其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回乡后,次子张秋臣出生。张秋臣回忆说,母亲由于思念姐姐领娣,一直把自己当成了闺女养,在家里刷锅洗碗做家务都是自己的,自己离开母亲几天,母亲就哭。秋臣姑姑家有个表姐,只要来了,母亲就亲热得不行,有时拉着表姐的手就掉泪,说,“领娣如果在,也这么大了……。”

  57年间,张家只给山西长治方面发过3封信。那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闹饥荒的时候,村里也饿死了人,张家也吃不上饭,乔恒心日夜惦念着山西的女儿,常常垂泪,张传福不说话,但想到女儿就坐卧不宁。“小领娣吃得上饭吗?是死,是活,她养父母还养得了她吗?”

  乔恒心不识字,她央求丈夫写封信去打听一下,但丈夫坚决不写,他说,如果领娣活着,人家也给养了十多年了,咱不能打扰人家的生活……。

  无奈,乔恒心背着丈夫,托邻居写了信过去,但一连三封信,都如泥牛入海。

  “小领娣,我可怜的女儿,你还活着吗?”

  乔恒心向着遥远的长治方向哭喊。

  3. 女儿寻亲,找到一个和自己长得很像的人

  大约就在乔恒心发信寻找自己的时候,十多岁的领娣已经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

  她这时已被改名为李带弟,李姓的马车夫夫妇后来又抱养了一个小她5岁的男孩李宝根,养父母很疼爱带弟,一家人生活得平静而幸福。

  后来听亲戚说,这时养父母先后收到了河北方面打听自己情况的三封信,但养父母没有回,也没有对养女说,带弟从小就认为自己是养父母亲生的,养父母不愿意对她泄露这“天大的秘密”。

  但秘密最终还是泄露了:一次,带弟在学校里,一个同学骂她,是抱来的孩子。带弟哭着回家问父母,养父母当然对她说那个孩子是瞎说,还找了对方的家长。但后来,仍然有孩子说自己是抱来的,带弟就相信了。她知道,自己有和别的孩子不同的身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们是谁呢?在哪里?他们长得什么样?为什么要丢下我?”小带弟常常一遍遍苦苦地想。

  岁月如梭,风风雨雨,一转眼许多年过去了,李带弟(张领娣)慢慢地长大、成人、结婚。当她生了孩子,体味了做母亲的感觉之后,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愿望更加强烈,她把这个愿望告诉了丈夫,丈夫也很同情她。但养父母对自己很好,她几次想问问自己的身世,但又怕他们伤心。1972年养父去世,她和丈夫奉养养母安度晚年。1996年,养母突然去世,没有来得及交代李带弟的身世就走了。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对于李带弟来说,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养母去世后,李带弟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开始是在长治周围找,找与自己长得像的人,她认为这是有可能找到自己亲人的惟一线索。

  一次,在菜市场,一个卖菜的对她说,“大姐,你和我一个邻居长得真像!”

  李带弟激动得心快要跳出来,她在哪里?

  当打听到这个与自己长得很像的人家,也有过把自己的孩子让人抱养的经历之后,李带弟确信,自己就是这个家里送出来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快要找到了!

  4. 正直的老父亲,至死也没有说出女儿下落

  但李带弟找寻的结果很失望,与自己长得很像的那家人,的确在多年之前送人过一个孩子,但是个男孩,而且,岁数也不对。但李带弟没有死心,继续在长治周边打听,寻找。

  后来有几次外地来寻亲的,有河南的,有山东的,都找上了门来,但岁数、情况都对不上,每次都是空空地激动好多天。李带弟不知道,她的生身父母也在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她,但这个时候,她的父亲张传福已过世多年了。

  1976年,张传福病重。弥留之际,这位坚强了一辈子、别人从没见他哭过的老人,掉着泪对儿子们说,“你们那姐妹啊,俺的闺女啊,俺想她,俺对不起她。”儿子们哭着喊,“爹,您告诉俺们领娣的地址,送给谁了,俺们找她回来见你。”张传福老人摇了摇头,瞅了瞅老伴,“不能找,咱把她送了人了,人家也是一家人啊......。”流淌着串串遗憾的泪水,老人溘然辞世。

  张传福过世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及张领娣,他的儿子们也继承了父亲正直的秉性,他们都尊重父亲的遗愿和做人的原则,把父亲临终的话当成了遗嘱。一家人平静地生活着,这期间,兄弟三人相继成家立业。改革开放后,三兄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老大经营农机生意,老二经营了一个煤场,老三搞农机维修,兄弟三人日子红红火火,乔恒心老人跟着儿子们颐养天年。

  但物质的富足和儿孙们的孝顺一直没有让乔恒心老人感到幸福,她想起女儿就掉泪,儿孙们也不敢问,不敢提,怕她会更加伤心。

  日子飞快地流走了,张秋臣兄弟想,如果领娣姐姐还活着,也是个快60岁的老太太了,人家说闺女像妈,她一定是像妈妈一样,有着一副慈祥的面容。“如果能找到姐姐,全家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

  5. 凭着耳后的红痣,亲人相认

  到了今年春节,乔恒心老人和儿子们的姑姑坐在了一起,两个年近90的老人聊起往事。突然,乔恒心老人话题一转,哭了,"俺那可怜的领娣啊,俺喂不活,送给了山西潞安府南寨村赶马车的'李志海'了……。"

  坐在一旁的张援朝、张秋臣兄弟一惊,原来,母亲一直牢记着女儿的下落,只是和父亲一样,善良的她一直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

  兄弟们一合计,老人已经快90岁了,来日无多,见不到领娣她会和父亲一样怀着深深的遗憾而死,估计,如果姐姐在世上,她的养父母健在的可能性也不大了,现在找姐姐,也不会对她的家庭造成伤害。

  说走就走,2月27日,兄弟三人克服春运高峰出行的困难辗转来到长治市。一问出租车司机,还真有一个南寨村,他们心头一喜,打了车就直奔过去。

  南寨村已是长治市的城中村,他们打听"李志海",都说不知道,或说村里没有这个人。一时间,兄弟三人的心又凉了下来。

  最后,问到一群围坐在墙根儿下的老人时,一个最老的老人说,有个"李支孩"嘛(因方言差异,乔恒心老人把"支孩"当成了"志海"),他早过世了。他倒是赶过马车,抱了军官家一个姑娘,叫李带弟,早出嫁了,她弟弟叫李宝根,就在村里。

  找到了李宝根,李宝根也很诧异,一番盘问,年龄对,人家也对,张家兄弟临行前,母亲告诉她领娣一个特征,她左耳后有一颗红痣。

  李宝根也是抱养的,对张家兄弟很同情,他说,"你们等着,我去喊我姐。她家在长治市解放西街。"

  20多分钟后,李带弟(张领娣)和丈夫开着车赶来了。一进门,兄妹四人只望了一眼,就认出了对方,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脸庞、同样的身形、同样的神情,张家兄弟几乎惊叫起来,这就是姐姐(妹妹),长得和妈妈一样!

  "妹妹!"

  "哥哥!"

  "姐姐!"

  "弟弟!"

  四个已经年过半百、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同胞兄弟姐妹拥抱在一起,痛哭不已。

  后来,李带弟(张领娣)对记者说,开始宝根弟弟说,河北的兄弟们来寻亲,她也不敢相信,但听说对方说出自己耳后有红痣时,她就确信,他们要找的人就是自己!

  6. 尾声:大团圆的美满结局

  3月9日,57岁的李带弟(张领娣)带着丈夫、女儿来到邢台,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母亲。

  母女相隔57年奇迹般地相见,抱头痛哭,泪洒满怀,其欢喜悲戚不可言表。

  亲戚、朋友、乡邻纷纷来探望,拍照、合影、聚餐,张家一时间就像赶庙会般热闹,一家人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几天后,李带弟(张领娣)依依不舍,返回山西,邢台、长治,两个家,电话成了热线。

  今年领娣孩子结婚,张家兄弟合计好了,到时候,全家都去。

  一场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感动得记者眼中也热热地想流泪,我们为这个特殊的家庭祝福,并祝愿乔恒心老人健康长寿,享一享这难得的幸福。

  在此,我们更向张传福老人一家表示敬意,他们心中,有大善之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