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反思的是科研体制上的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02:47 舜网-济南时报

  □张贵峰

  “近两年来,尽管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特别是在四大领域(地质、机械工程、冶金、航空)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在日前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白春礼院士表示(3月21日《人民日报》)。

  无疑,白院士的讲话,为我们道出了一个有关我国科研水平总体状况的基本事实。其实,如果仅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地位来看,这样的事实,并不多么让人意外,也并非不可接受。

  但问题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水平、先进程度的,并不仅仅是人、财、物这样一些外在资源条件,更关键的是背后引导并配置这些资源的科研体制、制度环境。因此,当前更值得反思的,在笔者看来,不能只是表面科研水平、具体科研成果上反映出的差距,而应是这背后折射、暴露出的科研体制本身的巨大差距。

  检视当前我国科研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不难发现,其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核心的差距其实在于,它是一种“官本位”的,高度行政化、权力化的体制。这集中表现在,权力贯穿并支配、垄断着科研学术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科研人员的职称、待遇,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身份定位,科研评价的标准、尺度等等,“说了算”的无一不是权力。于是,我们有了所谓的“处级教授”、“副部级大学”等等匪夷所思的名号,以及“学而优则仕”、“官大学问大”之类科研怪象。

  然而,真正具有创新活力的科研,显然是不需要、也禁不起这样的侵蚀的,这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曾尖锐指出的:要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要做官就不要去搞科研。做官和搞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体系。因为就本性而言,权力与科研学术两者无论在内在品质、还是行为模式上均是格格不入的,前者讲究的是自由、平等,需要的是一种不拘一格、充分张扬个性的对话、探讨机制,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后者,对应的则是一种组织化、等级化的科层秩序结构,要求的是“上命下从”的行动逻辑。那么,生硬强行地将二者捆绑在一起,结果必然是,科研学术内在生态秩序的混乱和品格的丧失。

  毫无疑问,科研体制上的这种差距不仅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当下的科研水平,而且也必将决定我们未来科研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并最终成为我们能否缩小差距、乃至赶超发达国家的根本。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