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3个孩子有了第二个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5日08:00 信息时报
孩子们的全能课外玩伴 23个放学回家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放学后就来到了他们的第二个家——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走进门,他们的眼光搜寻的是这个家的“家长”——一位名叫李伯平的人,看到李伯平后,恭敬地叫一声:“李sir”,然后开始随意玩耍、学习、游戏。李sir则时不时加入一个团队,与他们玩耍。 到了下午5点多就开始吃晚饭,是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晚餐。孩子们自己盛饭,吃完后自己洗碗,然后整齐地摆放好。李伯平说,在这里,孩子们需要自己动手。吃完饭休息的半个小时里,懂事的两个女孩已经在教室里讨论功课,大多数孩子选择玩游戏,他们坐在仅有的两台电脑前,玩网络游戏或单机游戏,后面围着一群兴致勃勃的孩子,还有一个大孩子李sir。李伯平说,很多孩子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有电脑,但有时候学校布置了要求用电脑完成的作业,于是他们就可以在这里来做,这样也让孩子们不会因为经济问题在教育上落后别的孩子。 志愿者专门辅导作业 晚上7点,陆陆续续地就开始热闹了,但只是几分钟时间,就恢复安静,因为广青启智总队的志愿者们来到这里,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孩子们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开始做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旁边围着7个志愿者和李sir,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 这些只是李伯平工作的一个写照,更多时候,他对面向孩子的工作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让孩子增长知识,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设置一些课程和活动,比如今年2月份作了一个活动“寻访老西关文化”,孩子们自己找寻访的路线,再去找老西关文化,在活动中,大家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家长:中大毕业的专业社工 李伯平在中山大学社工系毕业后,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社工。从2005年9月开始,他进入逢源街道办事处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办的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专为上小学及初中的单亲或特困家庭青少年提供活动和服务。 毕业后仅5人做专业社工 毕业时班里的34名同学只有5名从事专业社工,一个在老人院,两个留在中大的一个研究所,一个后来考研了。其余同学在企业做客服、销售。李伯平与同学认为,不是大家不喜欢这个工作,而是国内的社工行业还不发达,一切尚未苏醒,他们的平台还未成型。 从大三开始到香港福利机构观摩社工工作,李伯平看到了香港社工们所担当的社会润滑作用,李伯平说:“我们社工讲究三心:爱心、耐心、同理心。”爱心和耐心很好理解,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很多同学在实习中评估自己,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但也有些同学觉得社工工作开心、成绩大,于是坚持下来。李伯平说自己属于后者。 做社工开心成绩大 李伯平上班时间是下午2点到8点半,下午4点之前孩子们还没来,他就接听活动中心的“青少年心理热线”,孩子的行为为什么异常、内向、乱花钱、喜欢拿父母的钱、难与他人相处?这些李伯平都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一给出建议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下午2点到8点半工作 上午的时间李伯平用于阅读大量书籍提高专业知识,但他也玩玩游戏、看看动画,“小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动画我都要了解,不然难以与他们沟通。” 父母也支持他的工作,家里没有经济负担让他也可以随心干自己喜欢的事。他的很多同学就消极地说过,“自己都填不饱肚子,怎么帮助别人?”经济压力让很多同学放弃社工这一行。李伯平说自己进大学时的第一志愿是工商管理,填了服从调配,没想到调配到社工系,班里34名同学只有一人第一志愿填了社工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