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和谐社会----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02:37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徐东洲 曹颖 王萌 ■阅读提示 “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共享和谐社会!”3月21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本报推出的“讲文明、促和谐,文明伴我行”大型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白石主任在充分肯定这一系列报道的同时,提出要继续发挥媒体的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讲文明、促和谐”的积极氛围,让人人都参与到共建和谐社会活动中来,从而使人人都能共享和谐社会的成果。 “文明河北,和谐河北”—— 定位在构建和谐社会 "文明河北,和谐河北"创建活动,目的就是使"讲文明"围绕"促和谐"来进行,并结合河北实际来加以组织,着眼于和谐社会展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讲文明、促和谐”是中央文明委提出的,目的就是把文明和和谐统一起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白石主任说,讲文明指的是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公民的道德建设。所谓道德建设就是改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他说,和谐社会包括很多内容和工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关,而精神文明建设则主要是通过改善社会风气、调节人际关系来促进社会和谐。省文明委组织开展“文明河北,和谐河北”创建活动,目的就是使“讲文明”围绕“促和谐”来进行,并结合河北实际来加以组织,着眼于和谐社会展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文明河北,和谐河北”包括很多内容,如引导人们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新型农民,深化创建生态文明村;争做守信员工,推动诚信河北建设;争做热心好公民,开展爱心河北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共建和谐社会。 "文明十个一"——提高市民社会公德意识 "文明十个一"活动是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一部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白石主任告诉记者,“文明十个一”活动是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一部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然而,市民素质的内涵很宽泛,“文明十个一”的提出将提高市民素质的着眼点放在了社会公德上,而且是社会公德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公德中最直接、最现实、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更是社会生活中关乎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的最基本问题。 提高市民素质,首先要让广大市民做到这“十个一”。白石逐一点评了目前在“文明十个一”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他说,这些都是老问题了,由于久而久之,反而使不正常的现象变得习以为常了。像乘车时上车不排队、不让座、互相拥挤,游园时破坏公物、乱折花草、随地吐痰,过马路闯红灯、跨护栏,就餐时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购物过程中尤其在超市购物时乱拿乱放、私拆夹带等,这些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关部门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搞一阵风,更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人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都应去劝阻不文明行为。 “文明十个一”中也涉及很多新问题,像文明观演,除了体育比赛时的不文明观演等老问题外,如何观看高雅艺术演出就是一个新问题,比如观看交响乐演出,对观众的服装、鼓掌等都是有特殊要求的,男观众要穿西装,要到一个乐章结束后才能鼓掌,这些文明素质就需要培养。文明行车本是老问题,但因为现在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这些私家车司机如何文明行车成为了新问题。文明过节原本是个老问题,中国的节日很多,节日的各种不文明现象也很多,像马上要到来的清明节,到处烧纸钱的祭奠方式等,总含有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现在提倡移风易俗,祭奠时可以搞鲜花祭奠,可以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网上祭奠等。 养犬是目前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了,宠物犬是可以养的,但不提倡养大型犬,更不能扰邻和污染社会环境。从管理上,有关部门要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政策,不要走两个极端,要么门槛过高,老百姓办不起证就不办,导致管理部门野蛮打狗;要么就放任不管,任由狗患猖獗,怨声载道。 “帮一帮,让一让”——— 做道德建设参与者 “帮一帮”主要是指群众帮群众,公民之间的互相帮助。“让一让”主要考验的是人的道德底线。 在“文明河北,和谐河北”的创建活动中,省文明委还提出了在全省城乡开展“帮一帮,让一让”体验活动。白石主任说,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其中的首先建设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关注“广泛性”,“广泛性”就是大众化、群众性。开展“帮一帮,让一让”体验活动,就是面向每个公民,引导大家都来参与,不做旁观者。 “帮一帮”主要是指群众帮群众,公民之间的互相帮助。白石主任说,政府主要是制定帮助困难地区、困难群体的政策,运用公共财政、公共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所有事不可能都由政府包下来,如邻里之间有困难,老人过马路要有人搀一把等等,就应搞群众性的互帮互助。群众帮群众,更多的是从小事做起,能帮多少帮多少。这样做,不仅谁有困难能随时得到帮助,也在张扬着友善的社会风尚,日久天长,使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心,增强人们的社会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 白石认为,“让一让”主要考验的是人的道德底线。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方便,这是文明社会做人的起码要求。人们的日常行为主要靠道德来调整,越过道德底线的行为就要靠他人管理约束,靠法律惩罚,在社会学上叫做“消极控制”。要变被动的社会管理为主动的社会引导,就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明是非、知荣辱,起码要做到尊重人。平等、公平是最低的道德标准。 “帮一帮,让一让”之所以被称为体验活动,就是要全民参与进来,突出“体验”二字,既体验去帮和让,也体验被帮和让。白石主任说,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共建,二是共享。“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这就叫“帮一帮”;“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被人尊重”,这就叫“让一让”。大家都来帮和让就是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和谐社会的成果。 ■结束语 让文明习惯与我们如影随形 本报记者 徐东洲 曹颖 王萌 我们倡导文明,我们见证文明。从3月12日开始,“讲文明,促和谐,文明伴我行”大型系列报道已经进行了半个月的时间,这组报道从文本上解读了省文明委提出的“文明十个一”,把文明的、不文明的种种行为一一展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文明与我们同在,如影随形。 感谢所有热心参与的读者。自从3月8日《本报邀您共说“文明事儿”》发出征集文明(不文明)线索启事以来,电话、邮箱、QQ上应者云集,读者们以自己之目睹、亲历等纷纷对文明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对不文明现象给予批判,对文明现象不吝褒奖。读者们的积极参与让我们感动,因为让文明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前提,不是媒体的自说自唱,全社会都参与进来,才是共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感谢所有为每一篇主题报道进行文明点评的嘉宾。十篇主题报道,十二位点评嘉宾,他们或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或是有关部门负责人,或是某一领域的社会学者,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精神文明的守望者,他们居高望远的精彩文明点评,使我们的主题报道有了高度,有了深度,有了一把道德标尺。 感谢所有为每一篇主题报道发出文明倡议的人。那些少先队员、普通市民、高校学生、热心网友、爱心车队,还有参与此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他们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呼吁者,有了他们发出的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文明倡议,我们的主题报道就有了立足点,有了从我做起的一份份“文明守则”。 最后感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他一直关注着并肯定了本报“文明伴我行”的报道,并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为“文明河北,和谐河北”创建活动的殚精竭虑,让我们感动不已。 “文明伴我行”主题报道结束了,但我们关于文明的话题却不会就此结束。随后,我们将推出一个新的栏目———“文明监督台”,继续倡导文明、点击文明,这需要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热心支持和踊跃参与,因为只有您的支持才能使文明的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