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08:31 沈阳网-沈阳今报

  【关键词·绰号栏】

  很多在北京工作的非京籍员工收到了一份“流动人员登记表”,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在姓名栏里竟然设置了绰号栏,在填写完“基本情况”后,还要选择填写“高危人员信息”,填表者称感觉“有很多歧视性条款”,呼吁有关部门改换口气。

  (3月26日《北京晨报》)

  □邓海建

  从语言文字学看,“流动人口”和“移动电话”都是一种词性结构,无关是非无法原罪,而眼下语境是两者“做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显然不是名字取错了,而是制度性后赋的诡异。

  这一份匪夷所思的《流动人员登记表》让人诧异于设计者的“创意”:竟然要求一个公民公开登记“绰号”、且右半部分还把每个登记者臆想为“高危人员”而生出“违法可疑行为”、“被打击处理情况”等选项……这里的逻辑悖论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太有才了”。

  在户籍改革呼之不出的复杂博弈里,我们一次次见证着根深蒂固的户籍藩篱、见证着户籍面具下的“傲慢与偏见”。小小一张“登记表”,为什么在写满“绰号”和“劣迹”的时候,不给“流动人口为城市GDP、城市税收做出的贡献”留下平和的空间呢?

  治安是重要的,登记也是正常的,但在这惊心动魄的“口气”背后谁能保证不是一种歧视性决策惯性使然呢?城市,可以因其经济社会结构而呈现客观的、有条件的“栅栏效应”,硅谷的科研岗位的确是不需要农民工的,但决不应该出台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栅栏政策”。

  被“查房”吓死的外来妹、气死人的登记表……仿佛我们祖先还是猴子时,就有了“高猴一等”的“城市文明猴”,这个命题,不知道自视清高自诩不凡的“非流动人口”能不能给出实证主义证据。更关键的是,这样的“登记表”经得起“合法行政”的考量吗?

  大家看法

  周亚男(和平保险职员):要我说,设立“绰号栏”并非没有道理,前提是城市人自己也不例外。其实,绰号并非全是歧视性,相反不少是符合其自身特点并广为流传的,比方说“及时雨宋江”等。

  很多时候,我们找人,尤其在确认犯罪嫌疑人时,并不知道其真名实姓,有限的线索可能就是他们圈子里口口相传的外号。如果有了这个登记选项,警方这时候很快就能从电脑资料里查证。

  其实,登记表设置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在一些细节和应用对象上出现了偏差,甚至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徐刚(大东财务人员):绰号本来只是小范围流行的称呼,有时是出于朋友或同事关系好,开个玩笑;有时可能就是人家的父母给起的小名儿,“三儿”啊、“老六”之类。但是把这绰号愣是白纸黑字的填到表上,叫人不爽。你不是问我“绰号”吗?就不告诉你,能咋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城市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本地人,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也在默默地做着贡献。每年一到春节,民工荒,保姆荒都说明了城市离不开这些外来人口。城市流动人口没有理由不得到人们的尊重。城市应该是大家的城市,也应该是包容的城市。

爱问(iAsk.com)